新浪首页|新浪湖南|新闻|城市|美食|时尚|旅游|汽车|同城|惠购|站点导航|世界杯

|邮箱|注册

新浪湖南

新浪湖南> 新闻>民生社会>正文

长沙大学生月均支出1000元 七成是“月光族”

来源:红网2012年9月3日21:23【评论0条】字号:T|T

(9月3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校园内老师正在室外教学生们实地测量学。)(9月3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校园内老师正在室外教学生们实地测量学。)

  红网长沙9月3日讯(记者 刘玉先)从“高考季”到“招考季”,再到近期的“入学季”,新一届大学新生陆续步入象牙塔。在录取通知书带来的喜悦慢慢褪去后,新生每月的“开销”也成了大家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

  为此红网发起了一项关于“大学生,你一个月的花费是多少?”的调查,截至9月3日20时,参与投票的网友中15%的表示月均花费在600元以下,近30%的表示月均花费在1200以上,平均下来,1000元或许是“标配”。

  而时间退回到2002年,当年入学的学生,一个月500元的生活费已经过得相对轻松了。

  物价上涨月均支出1000元或成“标配”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大三学生刘园园的生活费由两部分组成,家里每月将800元打到她银行卡上,同时她自己偶尔外出兼职,每月大概能赚200元左右。

  “吃饭450元,电话费100元,网费60元,零食100—200元,其他100元,我每月开支在1000左右。”刘园园说,因为物价上涨,学校食堂的饭菜也由原来的每餐5元上涨到了6元,可能开支超1000的月份会增多。

  谈及自己的消费观,刘园园说:“把吃饭的钱留下来是王道,不管怎么用,必须保证有饭吃,每个月把饭钱留足,那是不动产。其次,把手机费、网费、资料费等该交的费用先交了,这样从月初就给自己营造出一种没钱的感觉,如果月末还有剩余的钱,再狠狠地吃上一顿。”

  而部分同学则对自己的开支很“理智”,一个月500元也可以过得很“滋润”。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读大二的高鹏介绍,自己每月伙食费400元,50元电话费,其他支出50元,除了生活必须开支的,几乎不花任何钱。

  同时,高鹏获得4000元的奖学金,申请了学校的助学金,加上平时在肯德基里面上班,一个学期下来高鹏几乎不要向家里要很多钱。

  七成学生无记账习惯成“月光族”

  调查显示,与偏高的生活支出相比,长沙大学生相应的理财观念还没跟上,月初“大吃大喝”、月末“缩衣节食啃方便面”的情况并不少见。在消费的同时,近七成的大学生“没有记账的习惯”,一到月底便成“月光族”。

  在“当你想要买某样东西时,却发现钱不够,这时你会怎样?”的问题上,仅43%的同学选择“放弃”,而37%的同学选择“打电话,向父母要钱”,而仅仅只有15%的同学选择“兼职攒足钱后再买”。

  及时记账,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消费情况,纠正不合理的消费习惯。然而调查显示,仅二成大学生有记账的习惯。在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读大三的陈同学介绍,家里经常是一次性给足5个月的生活费6000元,但他从来没怎么在意过账户还剩多少钱,更别说记账了。

  于是,在学期初网购、聚餐K歌过足瘾之后,等到学期末,他经常面临“山穷水尽”的窘境,有时窘迫得连饭卡都没钱充值。

  开学初期是花钱的“大头”

  “洗漱用品100元,网费300元,班费100元,学习资料费150元……开学才几天,我就花了800多了。”陈同学介绍,面对接下来在学校需要开支的其他费用,他尚无预算。“每学期开学都需要购置一些日常必用品,开销大也是没有办法的。”

  而和陈同学住同一寝室的黄同学介绍,自己有个这样的习惯,刚开学时便会将整个学期想买的衣服都买下来,就算后面要买也是偶尔买一件。同时开学这几天将用了二年的诺基亚手机换成了苹果,加上一些必须得生活用品,一算刚开学就花了好几千。

  “家里也是一次性将钱打到我银行卡上,没办法接下来的几个月好生节约一点,免得学期还没结束,卡上就已经空空如也了。”黄同学说道。

  那些年,我们上大学每月账单

  80年代

  娄底陈女士,1985年考入娄底师专

  伙食费:二三十元左右,学校有部分补贴

  其他:基本没有,生活用品都是自己家里带的

  总计:30元左右

  90年代

  长沙刘先生,1995年考入湖南师范大学

  伙食费:100元左右

  其他:衣服100元左右,磁带50元左右

  路费:50元左右

  总计:300元左右

  00年代

  长沙杨小姐,2004年考入湖南大学

  伙食费:300元左右

  其他:手机话费50元左右,衣服150元左右,其他100元左右

  总计:600元左右

  点击阅读更多更新湖南新闻

精彩推荐更多>>

相关报道

发表评论

新浪简介|新浪湖南简介|广告服务|商务合作|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产品答疑|网上举报中心|互联网辟谣平台|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