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人的童年发现他的罪恶,似乎成了媒体惯常的一种操作手法。这次也不例外,周克华死后,他的出生地重庆市沙坪坝区井口镇二塘村突然热闹起来,各路媒体纷至沓来,找周的母亲周的家人,似乎想从这个平静的小山村中挖出什么猛料来。
可怜那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儿子害死了这么多条人命,承受着良心的谴责,原以为周的伏法能给社会一个交代,可是记者的到来却逼着老人一次次重复这些细节,在痛苦中煎熬。
报道中提到,当得知周的死讯时,周母足怔了有20秒,握扇子的手微抖了几下。这些细节提醒我们,要善待这位正在经受打击的母亲。而那些一窝蜂拥到周的母亲家中的记者,拐弯抹角, 支支吾吾,其实想问的问题只有一个:你怎么会养出这么一个儿子的?
他们挖出了什么?难道就是那一个不快乐的童年和一些似是而非的印象吗?人的性格很多时候并没有善恶之分。一个人童年时期调皮好动,你可以认为他 生性顽劣,也可以理解为他乐观开朗,做了好事可以说他心胸开阔,做了不好的事可以说他桀骜不驯。一个内向的人可以说他老实沉稳,换个角度也能得出沉默寡 言,心理阴暗的结论。我们可以探究一个人成长的轨迹,但是我们不能失去职业的下限。
为了抢新闻抓眼球,为了满足一些人变了味的好奇心,用从周的母亲、家人、邻居口里挖来的东西,拼凑出一个结论,你得偿所愿,却将一个无辜的母亲 推到了风口浪尖。网络上,一张周的母亲以蒲扇掩面、惊恐失措的照片让人看了心里很不是滋味,显然记者拍照时并没有征得本人的同意,关键是拍这张照片想说明 什么问题呢,周的母亲羞愧难当,无脸面对公众?如果这就是记者想要的结果,那只能说这种版面语言很粗暴。周的母亲也是名受害者,老来丧子,在古稀之年失去 了自己的儿子,你真以为她还能迎着你的镜头,平静地回答你的提问?用逼她亮相的方式对待一位老人,在这样的情况下,你们不觉得这很残忍吗?当你把相机举起 的同时,其实也是在扒去一个愧疚的老人最后一点做人的尊严。
没有了底线和操守,新闻也会是一种暴力。从那个脚步踉跄的背影中,我们分明看到的是一个可怜人的无助,面对记者争先恐后伸过来的镜头,她还经得起几次这样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