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844元,全国排名十三,位居中部六省第一。而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我省2011年非私营单位和私营单位年平均工资分别比2010年增加16.5%和24.7%。
财政部11日公布数据显示,2011年个人所得税3633.07亿元,完成预算的116.4%,高于预算主要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超过预计,相应增加了个人所得税收入,而国家统计局称2011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1810元,比上年增长14.1%。
市民李齐在网上看到这则新闻后,脑海中闪现的第一个念头便是:比尔·盖茨走进一家咖啡馆,平均起来咖啡馆里的所有人都是千万富翁了!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844元,全国排名十三,位居中部六省第一。其中长沙、株洲、湘潭三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过2万元,分别为25071元、22120元、20614元。■见习记者 潘海涛
【现象】
我省中部第一
仍拖全国后腿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比上年增长14.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为19118元,增长13.5%。
统计发现,上海、北京、浙江、天津、广东、江苏、福建、山东这8省市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上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达36230元,北京居其次,为32903元,浙江排第三,为30971元,这三省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均突破了3万元大关。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844元,全国排名十三,位居中部六省第一。
从增幅看,有15省区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超全国水平,我省并未位列其中,较上年增长13.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9%。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省各市州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过2万元的有长沙、株洲、湘潭三市,分别为25071元、22120元、20614元。
【释疑】
工资仅仅是
可支配收入一部分
市民陈丽是一个对数字特别敏感的女孩,看完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844元的消息,她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湖南调查总队数据称,2011年我省城镇人均工资性收入是10467元,为何前后相差8000元呢?
“工资性收入仅仅是可支配收入的一部分。”湖南调查总队相关负责人表示,除了工资收入,可支配收入还包括个体经营收入、居民转移性收入、居民财产性收入等各类收入,去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55.5%。
“近年来随着我省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发展,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达到2674元,除此之外,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养老金或离退休金收入、社会救济收入等全年人均转移性收入增长4933元。”调查总队专家进一步补充,再加上随着拥有多套房产的居民家庭以及投资理财渠道的不断增多,城镇居民全年出租房等人均财产性收入也相应提高771元。
【聚焦】
非私营单位年薪
超私营一半
工资性收入是我省城镇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也明显超过半壁江山。近日省统计局发布的2011年度我省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35520元,超私营单位从业人员21483元一半,其中金融业平均年薪67240元,更是引起市民的广泛关注。
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我省2011年非私营单位和私营单位年平均工资分别比2010年增加16.5%和24.7%,对此不少市民纷纷网上吐槽,表示不满,“我又被平均了!工作三四年,只见物价涨,从未感觉工资涨过。”
私营单位的生存环境在恶化,而大企业的优势非常明显,并依然在加强。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彭剑锋教授指出,按照目前这种情况持续下去,那么非私营单位和私营单位的收入差距还会继续拉大。
湖南商学院李陈华教授表达了同样的观点,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就业和消费的拉动力更是作用显著,他表示,如果非公有制经济处于劣势这种状况长期持续,那么对我国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是个不利的信号。
记者手记
“个税超收”
看来还有减税空间
财政部11日公布,2011年个人所得税收入为3633.07亿元,完成预算的116.4%,高于预算主要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超过预计,相应增加了个人所得税收入。
居民收入增加了,个税收入自然也会水涨船高。不过,即便是经过了去年的个税起征点调整,减税让利,但事实证明,个税收入增幅最终还是跑赢了居民收入。
当下,靠大规模投资和刺激房地产实现“稳增长”并不可行,那么通过继续减税,继而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或许是最佳选择。如何改变多年来“减税难减负”的局面,如何提振民众信心和刺激国内消费市场,看来在“减税”方面还有空间。
我们也期待有关政府部门对此进行评估,进一步提高个税起征点,逐步推行按家庭征收个税,让税制和税率更加科学、合理和公平。毕竟通过减税,让利于民,藏富于民,一方面让老百姓有更多的钱可花,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拉动消费、扩大内需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