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湖南|新闻|城市|美食|时尚|旅游|汽车|同城|惠购|站点导航|世界杯

|邮箱|注册

新浪湖南> 新闻>民生社会>正文

记录城市里的农民工:“新居民”的长沙生活

来源:华声在线-湖南日报2012年6月15日【评论0条】字号:T|T

  他们,为这个城市盖起高楼大厦,修建道路桥梁,生产名优产品,提供生活服务……“农民工”不再是他们的称呼,他们正在成为城市的“新居民”;他们及其家人,正融入企业、学校与社区——

  “新居民”的长沙生活

  在“新家园”,“我们住得很安心”

  长沙市开福区,湘江边的风帆广场,是长沙市民休闲好去处。不远处,高耸的大楼背后,是一片整齐排列的活动板房。

  6月7日11时,记者走进其中的1-109房。

  房间大约12平方米,功能齐全,床铺整洁干净,墙上挂着空调,书桌上摆着移动电视机。来自四川遂宁的吕德燕正在切菜。旁边,电磁炉、锅碗瓢盆一应俱全。

  吕德燕从门口往东望,就能看到丈夫郭海军上班的建筑工地。去年,吕德燕带上女儿从老家来到长沙与丈夫团聚,一家3口住进了“新家园”的免费家庭板房。

  “新家园”所在地,是已搬迁的原长沙市八中校区。中建三局泊富国际项目部利用原有校舍,加上一批活动板房,将1200多名务工者集中安置在此。

  每天,大家从工地带着一身尘土和汗水回到“新家园”,可先到24小时提供热水的浴室冲澡,然后三五成群到食堂点上一两盘小炒。饭后,可去江边散步,可到图书室看书、下棋,还可通过“亲情网络”与远方的家人视频聊天。有时,市总工会还会送来电影,大家就可看上“大片”。入夜,每个房间都装有空调,不论严冬还是酷暑,大家都能安心睡眠。

  12时多,小郭回来了。午餐很简单,但一家人吃得很开心。

  在“新家园”,这样的家庭板房一共有20间。有探亲需要的工友,都可申请。

  吕德燕结婚已有5年。以前,丈夫在深圳打工。她说,那里没有这样的家庭板房,带着小孩去探亲,实在不方便。“在这里我们住得很安心。”吕德燕脸上堆满了笑容。

  2010年起,开福区将全区农民工一律改称“新居民”。为“新居民”特设的“新家园”,集居住、文化、娱乐于一体,让大家共享“均等化”的生活环境。

  【记者感言】

  白天,我们经常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晚上,我们回到了温暖的家,却很少关心他们的去向。新居民、新家园,这些新举措,让我们欣喜地看到,当城市居民越来越讲究幸福指数,外来务工者的生活幸福感,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不仅“有学上”,还要“学得好”

  6月8日,长沙市雨花区的湖南环保科技产业园,湖南晓光汽车模具公司行政主管刘增华,正在整理公司职工子弟办理入学的资料。

  “有15名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弟,已向园区内的长郡雨花外国语学校报名。”刘增华告诉记者,外来务工人员不熟悉情况,企业便将办理入学的事统揽下来。

  在晓光模具从事后勤工作的刘鲜花,来自涟源。今年让她最高兴的事,就是大女儿吴慧从洞井中学保送至明德中学读高中。

  然而,3年前,跟随父母来到长沙的吴慧,差点没能读上书。当时,刘鲜花夫妇跑到园区周边的学校,想为女儿办理入学,却被告知学位紧张,外来学生无法入学。无奈之下,他们只得向所在企业求助。

  当时园区内,像刘鲜花这样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就学难很普遍。环科园管委会与所在学区的各学校达成协议,由园区收集企业职工子弟情况,集中办理手续,再递交给各学校,帮助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入学难题。

  去年,环科园管委会全额投资约1.4亿元,在原金井小学的基础上,新建长郡雨花外国语学校,学校交雨花区教育局管理,教育局则承担园区义务教育责任。

  园区外来务工人员只需提供居住证、劳动合同、社会保险凭证等,就可为子女办理入学手续。

  长郡雨花外国语学校的硬件条件,在雨花区中小学中堪称一流,拥有优质的教学资源。在园区长沙重型冶金机械有限公司工作的张海平,湘阴人。前几天就为即将上小学的女儿在这个学校报了名。他高兴地说,之前一直担心孩子上学问题,现在不仅顺利入学了,还能上一个这么好的学校,可算是松了一口气。

  环科园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秋季招生报名已开始,目前已有330多名园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弟报名长郡雨花外国语学校。

  【记者感言】

  在流动的外来务工潮背后,不少孩子跟随父母来到陌生的城市,他们的教育问题,现实而迫切。

  外来务工者成为这个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的孩子,理应享受到与本地孩子一样的教育资源。类似环科园这样贴心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入学的做法,不仅仅解决了“有学上”的问题,更能使他们“学得好”。

  “只要不挑不拣,24小时内就能找到工作”

  6月10日上午,长沙市雨花区高桥街道办事处怡园社区,主任游端霞打了几个电话,就帮来自攸县的48岁的颜夏妹联系了一份保安工作。

  “只要不挑不拣,24小时内就能帮助找到工作。”游端霞告诉记者,辖区内的企事业单位,均与社区签订了共建合同,只要有用工需要,就由社区的“他乡美”高桥新市民俱乐部提供用人信息。

  “他乡美”高桥新市民俱乐部成立于2007年,专门向社区内单位推荐务工人员。几年下来,已拥有5000多名会员。由“他乡美”推荐出去的务工人员,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认可。

  40多岁的张之劲大姐,2006年从沅陵来到长沙打工,生活艰辛。当时,省计生委急需一名勤杂工,游端霞就推荐了张大姐。虽然张大姐的条件并不符合招聘要求,但游端霞看准了她勤劳肯学的品质。现在,张大姐把单位的车辆调派、会议布置、资料影印等工作,做得井井有条、得心应手,从村妇升级为“白领”。

  “他乡美”的名气,已在全国打响;怡园社区因此获得联合国青年农民工培训项目扶持。社区有2名工作人员、2名外来务工者,获得中国成人教育协会颁发的农民工技能培训讲师证。

  【记者感言】

  不是故乡胜似故乡。在探索外来务工人员融入城市社区的过程中,怡园社区因地制宜、注重实效。依托社区丰富的资源,以各种培训和服务为载体,有效搭建便于政府、外来务工人员以及社会各界的交流平台。

  大大小小的社区,应充分发挥平台作用,让更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在这个城市找到工作,拥有归属感。

  “80后”外来务工人员变身知识型产业工人

  5月31日上午,是长沙市农民工业余学校流动课堂开课的时间。当天的课堂设在长沙市西城建设集团礼堂。台上,专家正在讲授农民工如何“融城”、维权;台下,300余名学员,认真记着笔记。

  其中,就有“80后”外来务工者朱凯军。

  这个来自于长沙岳麓区藕塘村的年轻人,高中毕业后即到西城建设集团打工。尽管在工地上干活很累,但8年里,朱凯军几乎每天都会抽出时间看书。“一级建造师证、施工员证、安全员证、质检员证、材料员证、监理工程师证等,我都拿到手了。”小朱自豪地说。

  付出总有回报。当小朱通过自学考入中南林科大,西城集团全力支持这个爱“考证”的年轻人接受全日制教育。小朱已顺利拿到本科文凭。

  现在,小朱已从当初的一名普通泥瓦工,晋升为技术管理人员,管着百来号工人。他充满信心地说,“考证”只是短期目标,长期目标是将建筑业做成一份光荣的事业。

  在西城建设集团,从外来务工人员变身知识型产业工人的不在少数。从去年开始,西城集团与湖南大学土木系联合办本科班,目前已有40多名外来务工人员成功拿到本科毕业证书。

  【记者感言】

  很多时候,农民工缺的不是能力,而只是一个机会和平台。有了企业、工会组织的支持与帮扶,他们的潜能可以得到最大程度开发与挖掘,从而更好地为城市建设贡献力量。

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更多>>

微博调查

新浪简介|新浪湖南简介|广告服务|商务合作|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产品答疑|网上举报中心|互联网辟谣平台|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