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文保部门:古墓不会被盗
盗墓分子一波波来袭,古墓是否迟早被攻陷?曹凛的回答是:“我认为这种危险存在,但在长沙不太可能。”
他解释说,长沙已经对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形成了机制,即所谓的“长沙模式”。明确各级政府的文物保护责任并纳入绩效考核,从市、区县、乡镇、街道四级布人布防,以“人海战术”的方式盯点文物,对付盗墓尤其有效。
“光社区这一级的文物保护员就有896个,一般都是居住在附近的、有文化情结的人,政府每年给他们发一定的补助。”曹凛解释说,“就像电力部门做的,请李大爷看电线杆子,每年给他发2000元钱。我们现在每个文物保护点每年不得低于4000元钱,具体到文物保护点的大小、范围、远近都不一样,根据实际情况,由区县、乡镇去定。”
这近千人的补助,再加上其他投入,每年长沙市全市为文物安保投入的经费达到一千万元,远远超出以往水平。引发这么大力度投入的,是2008年著名的“12.29”古墓葬被盗案。
发生于当年春节前后的这起案件中,长沙共20座历代墓葬被不同程度的破坏,其中包括战国时期墓葬3座,西汉墓11座,东汉墓1座,清代墓5座,墓中珍贵文物遭到洗劫。7个月后,在长沙市文物部门和公安部门的携手努力下,此案告破。犯罪嫌疑人多达53名,收缴涉案文物304件。
曹凛说,此案成为文物和公安部门联合工作的开端,并使长沙市政府从此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随后出台的《长沙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不可移动文物安全的管理办法》,确立了前述的“长沙模式”。
针对汉墓,他们特别加强了保护级别,不仅在陵墓附近建起工作站,24小时派人巡查,还在周围一带加装了摄像头和地下拾音系统,以及时发现爆破、可疑人员接近。
“我们自己认为,现在的保护水平还可以。接下来机制和安防方面如何完善,引进更好的设备,几个区域怎么样联动,怎么组织,是我们要考虑的命题。”曹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