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之旅
第一次改革 公私联营
免费前,常宁城仅3条城市公交线,经营权被常宁市公共交通运输总公司掌控。公司只管调度,司机占山为王。
常宁市公共交通运输公司负责人张宏,数次公交变革的亲历人。
1998年10月,政府招商,张宏挂靠总公司旗下,花费120多万元买下16台新车,免费承揽了三条线路,每年向公共交通运输总公司缴纳5万承包费,常宁市财政不提供补贴。
张宏回忆,当年政府意识到公交必须规范,但缺乏足够财力,这开启了民资进入公交的序幕。
第二次改革 私人经营
2003年,常宁市公共交通运输总公司破产,张宏自组公司。此时,常宁市公交车已发展42台车、3条城市线路和6条城乡线路。
“长期放养,基本不管。”张宏回忆。此后,他将公交车发包司机:司机每年向公司缴纳车辆总价的30%费用,3年后车归司机所有。
第三次改革 强势改公
“发包模式下,前三年司机都亏了,投入挺大。”
张宏说,尽管自己没有向政府缴纳承包费用,但常宁没提供任何补贴,公司只享有中央出台的税费、养路费等四大扶持政策。
这为公司解体留下隐患,司机经常抢客、拒载、时常、事故频发……民怨积沸,当地政府“忍无可忍”。
2007年,张宏丰收:公司收回成本,司机开始赚钱。公司纯利近40万元。
但次年,常宁发文收回线路经营权,但这离他的承包期还剩两年。
面对市委市政府强势回收,张宏说,“官方说乱象必须治理,免费已板上钉钉。”
最终,他选择妥协,仅保留6条城乡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