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他是抗美援朝的战斗英雄,是跟过毛主席5年的贴身警卫,是中央警卫团出名的神枪手。
1958年2月,他脱掉军装放下钢枪,回到大山深处的老家,默无声息地做了54年农民。
2012年10月底,新化县仁泰医院医生王杰一行的无意造访,揭开了他跌宕起伏的人生传奇……
他就是奉孝同,新化县奉家镇下团村1组84岁老农。
青春岁月壮歌飞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出身贫农的23岁小伙奉孝同,激荡着满腔热血应征入伍,随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三年的烽火岁月,让这位朴实憨厚的农家娃迅速成长为保家卫国的战斗英雄。
1953年回国后,中央公安军挑选骨干战士,高大英俊、素质过硬、表现优异的奉孝同被选中,成为中央司令军光荣的武警战士。不久之后,毛主席提 出,在全国各省和广西各专区,以及天津、上海、广州、武汉、重庆5个大城市,各选调1名军队干部到中央警卫团一中队(一中队负责内卫,主要担负保卫主席安 全的责任)。幸运之神再次光顾奉孝同,他被抽调到警卫团干部大队一中队,成为毛主席的贴身警卫!
警卫团的几年,是他一生最难忘的岁月,也是成长进步最快的时候。公安军司令部先后授予他执勤能手、技术能手、一级射击能手等荣誉称号。除了练军 事技能,主席还给他们加派了两项特殊任务:读书学习和农村实地调查。只读过三年初小的奉孝同,坚持认字学习,最后能写信读报看文件了。看到战士文化上的进步,主动挂职学习班校长的毛主席非常高兴。
老人记忆中最特别的经历是回乡秘密做调查,那是1955年,主席吩咐身边的警卫分批回原籍调查了解农村、农民情况。这年5月底,奉孝同等队员回 到中南海,主席特意请大家吃饭,然后询问了解调查情况。他和蔼地问:“你们都是哪个地方的?谁是我的老乡?”高碧岑指着奉孝同和何玉秋说:“我们三个都是 湖南的。”随后,毛主席边看奉孝同的调查材料边问:“你还是讲新化方言?”“改了一点。”他不好意思地回答。主席说:“很难改,心难移,慢慢来就会好一 些。”(这些珍贵记忆,留在他战友张耀祠回忆录的第三章《毛泽东组织警卫战士搞调查》)
勤苦一生终无悔
1958年2月,“为加强国家社会主义建设”,31岁的奉孝同再次响应号召,从北京回到湖南新化老家闭塞贫困的大山里。回乡不久,他被乡武装部看中做了民兵训练队教官,乡里的民兵队在他的训练下,在县里连拿三年冠军。
但也许是个性太犟,或是浑身透出的一股傲气作怪,他还是被送回到村里。耍惯了枪杆的手重新操起农活,和妻子一起上山下地,岁月又将他磨练成了地道的山野农民。
妻子生了三个女儿,那时计划生育抓得不紧,他本有继续生养的机会,但他主动放弃了。他这样告诉劝他的亲戚邻居:“主席说男女平等,不是喊口号,而是要发自内心,落实到行动!”和他同龄的村里人都是六七胎,只生三个女儿的他被看作是怪物。
1960年到1980年的20年,是他一家生活最困难的时候。起初,部队严格的保密制度没让他透一丝儿风;主席逝世后,他有机会向组织开口、伸 手,可这位钢铁汉子硬是咬牙忍着。没杂粮下锅了,一家咽糠粑吃野菜填肚子。没有野菜的春上,就吞神仙土(一种有粘性的黄土),因为不消化,体弱的小女儿几 次差点腹胀死去。撑过这段苦日子,他们家和乡亲们的日子逐渐好转,1985年后基本的温饱问题解决了。
一转眼,这样平淡安静的日子就过去了54年,现在84岁的老人还在服侍那3亩水田2亩旱地。半个世纪前的那段时光,他觉得是一个朦胧遥远的梦。
老人晚年生活陷入困苦
2012年10月23日,王杰医生一行护送病友奉庆龄回家,了解到她父亲奉孝同这段传奇而坎坷的人生故事后,激动不已。他们赞叹老人曾做出的重要贡献,更感佩他不居功自傲的无私情怀,对老人一家目前艰难的生活处境更是忧心不已。
老人今年84岁,和72岁的老伴王欢云住在一栋朽败的老木屋里。奉老生有三个女儿,二女儿嫁到了溆浦河田,家境也很清贫;小女十多年前被人拐卖 到了外地,音信杳无,生死不明;现在老两口和离了婚的长女奉庆龄生活在一起,孙子4年前就没了。女儿有自己的事不常在家,一家几口的活儿全压在老人肩上。
现如今,二老的年龄越来越大,女儿和人闹纠纷伤得不轻,老人还得借钱为她治病疗伤。去前年,老人有了510元每月的退伍津贴;今年村里为他解决了一口人的低保;加上每月55元的老年保险,这些就是他们一家三口全部的收入。
10月24日,王杰将老人的故事和目前的艰难处境发在新化在线网站,引发广泛关注。很多网友在思考:我们能为老人做点什么?谁能给昔日的英雄一个或许并不漫长的温馨晚年?
今日热点:
精彩图集:
阅读推荐:
更多湖南新闻 | 微吧 | 娱世绘 | 市井万象 | 百科探秘 | 深锐观察 | 策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