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小伙王兴涛辞职来潭学剪纸
■他想拜吴升平为师,把剪纸慢慢变成自己的职业
湘潭在线8月18日讯(湘潭晚报记者 吴珊)8月17日,在雨湖区人民路的一栋老居民楼里,一位年轻小伙子手握刻刀,在一张红色的宣纸上全神贯注地创作。一会儿,一张“孔雀开屏”的剪纸画呈现在我们眼前,孔雀的形态栩栩如生,细微之处羽毛一根根清晰可见。这位来自山东高密的北方小伙,为了学习剪纸艺术,来到湘潭寻师访友。
来自剪纸艺术之乡
35岁的王兴涛老家在山东省高密市,剪纸是高密的民间艺术“三绝”之一。
王兴涛自豪地说,他父亲是一位民间艺人。在父亲的影响下,他从小对美术就有浓厚的兴趣,“听父母说,我四五岁时就能用剪刀剪出粗糙的动物形状。年纪大一点,我就能照着贴在墙上的年画,原原本本画出来。”
王兴涛在哈尔滨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就读的几年中,他的美术天份崭露头角,他活跃在学校的各种艺术活动中,有很多作品在校内的比赛中获奖。
毕业实习期间,王兴涛动过手术刀。毕业后,他在哈尔滨某医院工作,之后又担任医药代表,全国各地到处奔波,尽管这样,仍然没有磨灭他对美术的向往。
偶然机会与剪纸结缘
2011年3月,大年刚过不久,王兴涛好不容易闲暇在家,想到当年是兔年,他突发奇想地随手拿起一张红纸,剪出了一个兔子的形状,之后又用小刀刻出兔子的眼睛、耳朵等。
不久,一只可爱的兔子就“诞生”了,王兴涛把剪好的兔子贴在一张白纸上,又用红纸剪了几个灯笼,一些青草的形状点缀在兔子周边。正当他欣赏着自己的处女作时,他的朋友来了,看到这幅作品后赞不绝口:“没想到拿手术刀的你还能用剪刀剪出这么好看的图案。”
朋友一定要王兴涛把这幅兔子的剪纸送给他作纪念。王兴涛没想到,自己随手剪出的作品这么受欢迎,于是创作剪纸的兴趣不一发不可收拾。
通过对传统剪纸的研究,加上他自己的理解,王兴涛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独特的剪雕结合的方法。
刻苦创作,技艺日渐娴熟
在王兴涛小小的工作室内,我们看到了他的作品,作品都细心地用A4的文件夹套住。
“孔雀开屏”、“鸳鸯戏水”、“苗族少女”等作品,都用很轻薄的红色宣纸制作。动物的羽毛、人物的头发这些细微之处都清晰可见,孔雀开屏的骄傲、鸳鸯戏水的温馨,怀春少女的娇羞……这些细节如同绘画般描绘得栩栩如生。
王兴涛说,他把这套剪纸的方法叫作“刀行线走”,创作一幅作品要经过构图、画图、剪裁、雕刻、后期处理等多个步骤。其中最难的就是雕刻这一关。
“在纸上雕花最讲究‘藕断丝连’,就是说作品是一个整体,任何部位都不允许断裂。宣纸比一般的绒布、普通彩纸薄得多,要保证层次分明、形状立体,又要确保不割断任何一个部位,确实需要娴熟的技术。”
短短一年多,王兴涛技术大幅进步,这与他刻苦练习分不开。一旦开始创作,就必须完全专注,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杂念。有时候一整天就在工作台上,顾不得吃饭、睡觉。
想创作一系列红色剪纸作品
湘潭,是王兴涛一直向往的地方,“湘潭是毛主席故乡,湖湘文化发源地,还有世界级的艺术大师齐白石。另外,还有一位我十分景仰的民间剪纸艺术大师吴升平老人,我希望有机会拜他老人家为师。”谈到这里,王兴涛显得很激动。
一个月前,王兴涛辞去了原有的工作,慕名来到湘潭,现寄居在朋友家。王兴涛说,他在剪纸方面还是一个初入门的新人,他期望能得到剪纸界前辈的指导,与心中的大师们交流剪纸艺术的经验和心得。
“来到湘潭,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创作一系列的红色人物剪纸作品,例如以毛主席各个时期的形象为主的系列作品。现在我在收集这方面的资料,激发创作灵感,另外我还想结合中国水墨画的渲染效果,跳出单色的剪纸模式,创作大幅的人物类作品。”
王兴涛说,他希望能把剪纸慢慢变成自己的职业。
相关介绍:吴升平
吴升平现为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剪纸艺术委员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剪纸委员会委员、青岛中国剪纸艺术馆艺术研究员兼组联会副主任、湖南剪纸研究会理事、湖南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是祖辈流传下来的“异形刀法”的唯一传人。他7岁开始跟随祖父学习剪纸,将皮影戏和剪纸艺术的研究和实践作为自己终生的事业,取得骄人成绩。2007年吴升平荣获中国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授予的“中华剪纸艺术家”称号;2008年获第一届(亚太地区)民间艺术家最高奖“金飞鹰奖”终身成就奖;2010年,中国民间艺术家联合会授予他“中国民间艺术作品‘最具收藏价值’艺术家”称号;201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他的作品作为代表捆绑的《中国皮影戏》列入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