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3日,与你们共同守卫衡阳的幸存战友,谨以薄酒鲜花之仪致祭于诸亡友灵前……我等当年均属青年,残留至今,鬓发皆白,垂垂老矣!……敬爱的为守衡阳而献身的战友们!你们安息吧!永远地安息吧!”
在衡阳保卫战68周年之际,两位衡阳抗战老兵杨光荣和卢庆贻一同重返当年战场,祭奠战友。中国细菌战受害者诉讼原告团团长王选女士、央视《我的抗战》栏目组、湖南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及本报记者,共同帮助他们实现了多年的心愿。
重返战场
西禅寺前,还剩下一棵大树见证当年的刺刀战
68年后,杨光荣第一次回到当年的战场,衡阳。当年25岁的青年,今天已是93岁的老人。
他特别要去的地方,叫西禅寺。68年前那个惊心动魄的生死之夜,一直深深地刻在他的脑海里,一生难忘。
14日下午5点,两位老兵在众人陪同下来到西禅寺所在的蒸湘南路,当年西禅寺的建筑已经荡然无存了。当地研究衡阳会战多年的九三学社退休干部萧 培,指着蒸湘南路2号前一棵有200多年的大樟树告诉杨光荣:“当年西禅寺很大,从南往北有100多米长,寺里有很多房子和48棵这样的大树,可惜后来修 建高楼,就只留下一棵了。”
杨光荣走到这棵树下,默默地站了很久。他还记得当年战争的间隙,他就坐在西禅寺里的这样一棵大树下面,一个人默默地流泪,想念家乡,想念父母。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们可以看到,1944年8月4日,衡阳保卫战进入艰苦的第43天,当年这个河北小伙子,为了收复失守的西禅寺阵地主动请战,抱定了牺牲的决心。
在纪录片《我的抗战2》里,杨光荣讲述的细节,已经成为难得的研究衡阳保卫战的个人历史细节。
实在没有士兵,就把卫生员、炊事员、军械兵都带去了。晚上,我带着十几个弟兄,悄悄地摸到西禅寺外。当时月光很模糊,为了在交战中弄清敌友,我 让大家把帽子都翻过来。我跟副排长把人分成三组,他带一组人在外面等着,还有一组预备的在后面。我悄悄地带两个兵爬墙进去,准备先把那两个日本哨兵干掉, 结果被哨兵发现并对我们开枪射击。外面的战友一听见枪响,都翻进墙里大声喊“杀”。
里面一个日军小队长正在看地图,点上根烟,他一听枪响就走到门口把烟吐出去。趁这个节骨眼,我上去就把他抱住了。当时一个日本兵端起枪正向我刺 来,幸好被我的战友用枪托砸倒了,日本兵爬起来把这个军械兵的左胳膊咬住。军械兵腾出右手,掏出手榴弹一砸,把他的脑袋砸开花了,又帮我把那个日本小队长 解决了。我们就在西禅寺里展开刺刀战,杀进寺内的战友大声喊杀,日本人不知道来了多少敌军,不久就溃败逃跑了。”
张家山有幸 埋葬三千忠骨魂
除了西禅寺,张家山也是两位老兵此行必去的另一个地方。张家山已经成为衡阳市气象台的所在地,当年是衡阳会战最激烈的战场,阵地先后失而复得十多次。
84岁的抗战老兵卢庆贻说,当时战争异常残酷,国军和日军在反复争夺张家山的过程中伤亡惨重,用绞肉机形容这里一点都不过分。多日连续战斗,双方都无法收尸,天气炎热,奇臭无比,但攻守双方都得忍着恶臭继续鏖战。
迫击炮在张家山之战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国民党第十军预十师29团守军用迫击炮打死了日军68师团师团长佐久间中将等高级军官。现住在长沙的抗战 老兵彭忠荣当年任国民党第十军预十师29团迫击炮上尉连长,当时他的连队有6门82迫击炮,交战期间共发射了4000多发炮弹,炮管经常打得通红,每当这 时他们就将麻袋浸湿捆绑在炮管上降温。“不过,日本人有山炮、野炮,数量多好几倍。敌人发炮时我们经常抬不起头来,只好想尽一切办法,打溜炮。 所谓溜炮,就是打一发躲一发,往掩体内躲。”卢庆贻回忆说,“掩体非常坚固,防空洞很大,内有床铺、桌椅、板凳,一个防空洞可容纳一个排,上方有铁轨沙 包,每根铁轨12米长,炸弹、炮弹都顶得住。”
抗战胜利后,第十军预十师师长葛先才带领60多名士兵于1946年2月重回衡阳,在战场上收得第十军将士遗骸3000余具,在这里建了一座公墓。1958年衡阳修建气象台时,公墓所在地就变成了气象台。
站在衡阳市气象台的观测平台上,卢庆贻告诉记者,他当年跟随葛师长一同来衡阳搜集烈士尸骨,花了三个月时间,3000多具将士遗骸,就埋在观测平台的地下。
作为衡阳市政协委员,研究衡阳会战多年的萧培曾多次提交提案,建议在张家山修建抗战烈士纪念碑,“这些烈士当年为了保卫祖国英勇捐躯,修建纪念碑让后人不仅方便凭吊,也有助于人们了解这段历史。” 此举也深得卢庆贻和杨光荣两位老兵的赞同,更是他们多年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