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醴陵市茶山镇龙井居委会(原南塘村)“蝇蛆养殖车间”里,猪倌大户老李头定期将猪粪运送过来了,成千上万只蝇蛆又开始蠕动“作业”,画面有些“辣眼睛”。

  “这些蝇蛆可是我们村的宝贝,FAO联合国粮农组织成员、欧盟项目组都曾到村里来考察学习技术。”老李头自豪地介绍起这些不一般的蝇蛆——工程蝇:苍蝇产蛆,蛆处理猪的粪便,处理完的粪便不仅不臭,还成了种植蔬果的有机肥,完成工作的蛆则成了蛋白质含量丰富的饲料,喂养养殖场里的家禽、水产等……一条全新的生态链就此形成,链上的每一环都物尽其用。

  而把这项先进技术带到这里的,正是一位80后博士——王芳。

  牵挂:该为家乡做点什么

  十年前,29岁的王芳从这个小山村走出去,顺利考入武汉华中农业科技大学本硕连读,进入昆虫研究所,他如今已是在读博士,导师是“中国工程蝇之父”雷朝亮。

  师从名师,留在大城市,大好前程触手可及。在很多人眼里,似乎这才是鲤跃龙门后,乡里伢子的“正确打开方式”。

  然而,对王芳来说,这一切却因为对家乡的牵挂而变得不同。

  醴陵市南塘村不富裕,村里也没有大产业,大多人家都是外出务工,王芳每一次假期回乡,看到的都是乡村的萧条。

  “老家有两个怪象:一是很多资源不错、条件很好的村庄,始终找不到致富路径,村民不得不外出务工;二是有些村庄为了发展,生态环境开始恶化。”王芳认为他应该为家乡做点什么。

  等待:机会终于来了

  机会来了!

  2013年,欧盟第七框架协议项目——昆虫蛋白资源开发实验基地花落华中农业科技大学,为期3年,实验方正是王芳所在的昆虫资源研究所。

  原来,华中农业科技大学昆虫研究所一直在进行工程蝇养殖与应用研究,且已跻身业界顶尖。

  所谓工程蝇,是采用生物工程技术,将野生家蝇进行饲养、驯化、定向培育、筛选、杂交,并且在饲养过程中对“卵、蛆、蛹、成虫”四个生长阶段进行无菌处理,最后形成适合工厂化大规模生产的家蝇优良品种。

  眼下,很多养殖户对猪粪的处理是填埋或沼气化,前者不环保,后者受诸多条件制约,而养工程蝇处理猪粪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两个不足。

  用工程蝇的蛆处理猪的粪便,能够有效杀除其中的病菌,从而将猪粪转化为品质更高的有机肥,而吸收了猪粪部分营养的蛆,又可制成优质的高蛋白饲料。

  “蝇蛆降解有机废弃物,成本低,效率高且环保,无任何废水废渣。”王芳说,这项技术欧美国家一直想应用,但不知是否可行,且其研发技术赶不上中国。

  开展该项目需要一处20亩的实验基地。王芳知道,机会来了。

  出击:项目基地落户醴陵山村

  在王芳的极力推荐下,2013年7月份,项目基地随他一道“空降”到了千里之外的南塘村。

  他的实验进行得很顺利——

  2014年,FAO联合国粮农组织成员、欧盟项目组来南塘村考察学习;

  2015年实验成功,证明工程蝇资源化利用的可行。

  不久后,奥地利、瑞士等国立法通过允许该技术应用推广。

  看准机会,王芳与醴陵小伙盛骞峰,合伙创立醴陵湘醴人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去年12月份,醴陵市首届创业创新大赛中,王芳的项目荣获二等奖,获得了投资,共同组建了醴陵高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左权镇青泥村流转了1500亩土地,用于项目扩大建设。

  按计算,上半年一期建成,可日处理粪便、餐余垃圾等有机废弃物30吨,而“公司+基地+农户”的技术输出形式,可年节省蛋白饲料、化肥近千吨。

  [记者手记]

  乡村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兼得的“计划”自带光环,吸引着一批如王芳般有梦想的优质青年回乡。

  除了海归盛骞峰,还有同乡小伙家装公司老板洪稻香,在国企从事机械设计的匡洪……同为80后的他们,都有体面且收入不错的工作,但乡村的发展为他们提供了实现个人价值的机遇,让他们感觉,自己的梦想在乡村也触手可及,于是他们带着梦想回来了,也用他们的行动改变着乡村的命运。

  “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王芳和小伙伴们如是说。(株洲日报/株洲新闻网记者 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