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校建在家门口

  ——长沙市基本实现“让每个孩子均等享受优质教育”

  湖南日报记者 姚学文

  通讯员 陈珍坤 周小青

  2015年12月中旬,一则喜讯传到长沙:继2014年芙蓉、天心、开福、岳麓、宁乡等5个区县,率先入围我省第一批8个教育强县(市、区)后,2015年,雨花、望城、浏阳、长沙县等4个县(市、区),在省里组织的教育强县(市、区)评估中,顺利过关。“这标志着长沙市在全省已率先整体迈进教育强县(市、区)行列。这在全国也不多见。”长沙市副市长何寄华自豪地说。

  近年来,特别是“十二五”以来,长沙市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让每个孩子在家门口,就可以上好学校。

  5年58亿,区域学校全部换新颜

  2015年秋季,望城区投资近4亿元新建的高水平、现代化的优质学校长郡月亮岛学校招生。该校的出现,只是长沙市近年来众多优质学校面世的一个缩影。为了全面提高学校办学品质,早在2007年,长沙市便在全省率先出台中小学标准化学校建设标准。2009年底,启动合格学校建设。至2015年底,共投入58亿元,使全市1298所学校,包括教学点和非完小规模以下的学校,均通过合格学校验收,区域学校全部旧貌换新颜。与此同时,该市启动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提质改造三年行动计划,共投入6.8亿元,其中市级投入1亿元,使全市460所薄弱学校全面得到改造。

  统计显示,“十二五”期间,通过新建改扩建和集团化办学,长沙市新增学位5万多个,平均每年新增优质学位1万多个。

  好学校不断涌现,城区“上学难”基本得到解决,城市普遍存在的“大班额”现象也得到有效控制。“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我们要求从2015年开始,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班额分别控制在50和55人以内,2015年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所占比例下降到了20%以内。”长沙市教育局局长卢鸿鸣介绍。

  捆绑发展,扩充优质教育资源

  2015年4月,长沙市26中和37中,分别与周南中学和明德中学进行联合办学,周南雨花中学、明德雨花实验中学全新亮相。

  破解“择校难”,扩充优质教育资源是关键。2014年4月,长沙市下发基础教育集团办学实施意见,鼓励通过对口帮扶、委托管理、多校支撑等不同模式捆绑发展,使城区教育资源逐步均衡。至今,长郡双语实验中学等20多所品牌初中,通过委托管理,高起点得以发展;芙蓉区大同小学、雨花区砂子塘小学、岳麓区博才小学、天心区仰天湖小学、开福区国庆小学等20多所品牌小学,则通过输出资源和品牌,实行捆绑发展,使大同二小等40多所学校“蝶变”;周南梅溪湖中学则率先施行“多校支撑”的全新办学模式,探索集团化发展新模式。

  统筹发展,均衡城乡教育资源。每年选派100名市直学校骨干教师交流到农村学校支教。同时采取多种激励措施,将骨干教师分配到农村学校,使每所学校至少有一名区(县)级以上骨干教师,以充分发挥其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

  教育信息化全覆盖。农村规模以上学校“校校通”和“班班通”的分别达100%和90%。还在浏阳试点“农村教学点网络联校”,选取乡镇中心小学或者城区小学向农村偏远的教学点开设同步课堂、专递课堂以及网络课堂,利用视频交互设备让农村教学点的孩子能够同城镇孩子共享优秀教师的课堂,真正弥补教学点的师资不足。

  改革招生,引导生源校际均衡

  2015年毕业于长征中学的姜薇同学,中考只有4A2B的成绩,却通过“指标生”录取方式,顺利进入长郡中学。坪塘中学的李可莹中考也只有4A2B的成绩,同样通过“指标生”录取方式进入湖南师大附中。

  近年来,长沙市不断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以引导学校生源均衡。

  小学划片招生。即以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的家庭住址(即房产证)为主要依据,实行免试就近入学,保证小学生源均衡。

  初中免试入学。小学升初中农村实行划片招生,免试就近入学;城区实行划片招生、微机派位(多校划片)、对口升学、配套入学政策并行,免试升学。2014年起,该市选取高新区进行试点,初中进行划片招生。

  高中招生实行等级制录取。2006年以来,该市高中招生全面实施等级制,同时实行“直升生、指标生”等多种招生“新政”,使不同生源和办学基础的学校学生,都有升入名校的机会。

  长沙市教育局副局长缪雅琴介绍,“通过这些年的努力,生源的校际均衡已初见成效,从近3年初中毕业生考试学生分布来看,6A的优秀学生由原来主要集中在几所名校到全市几乎所有的初中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