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逃离式的减压
37岁的唐先生,金融投资方向博士毕业,如今已是某高校副教授。他,也是某心理卫生中心的“老病人”。“如果这周的复查没问题,下周一就可以办出院了!”听医生这么说,病床上的唐先生陡然坐起,“啊?我不出院,多给我检查下嘛……”
医院的一套检查和辅助治疗设备,唐先生已非常熟悉。做完电刺激治疗,他熟练地拉过呼叫器叫来护士,“这东西等着用的病人多,我要赶紧还了”。跟邻床的患者相比,年轻的唐先生精神不错。他掏出一个最新款手机,熟练地在屏幕上画了画,“看,我的股票涨了,刚赚了一万元……”
让人意外的是,这个看起来神采奕奕的“病人”,一年之内有半年都在医院。他说,呼吸内科、心内科……几乎把医院转了个遍,最终他被转到心理卫生中心,“他们都说我是心理疾病”。
做着让人羡慕的高薪工作,唐先生却像厌学的学生样,有“厌班症”。他给自己找的理由是:“我是个很怕死的人,在医院住起有安全感”。他说,7年前,他曾遭遇过一次青霉素过敏,濒死的经历至今历历在目,“气紧、窒息,心跳加快,手心出汗……”
上课、做论文、出差、兼做个人投资……唐先生说,工作越来越忙,窒息的感觉竟出现得越发频繁,“但每次到医院检查,身体又查不出问题”。这种莫名其妙的“发病”折磨得他“贪生怕死”,做什么都提不起劲。
消极行为来自于压力
平时爱上网的江女士从去年开始迷恋起网购,一下班就呆在电脑前浏览各种购物网站,起初购物尚有节制,近来几乎看见便宜的商品就下单,也不管自己是否用得着。老公看到家里堆满的商品,非常头痛。加上网购过多导致入不敷出,两人没少为此吵架。江女士也觉得这样网购并非理性,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为此她找到某医院心理专家求助。
专家分析,江女士在一家销售公司工作,每天为完成销售业绩而四处奔波,同事之间的竞争压力非常大,她发现上网购物,在网上“血拼”能使自己忘记烦恼,于是将网购作为排解工作压力一种方式,并逐渐导致依赖,发展成强迫症。专家表示,“网购瘾”是职场人士精神压力大的折射。当心情压抑、压力积聚时,购物就成了他们解压的方式。
面对巨大的生活压力和激烈的生存竞争,现代人只能无奈地接受事实,透支身体。已经有很多年轻人面临“未老先衰”的尴尬,“初老症”已不是个新鲜词汇。除了身体素质下滑,中国人同时还要在竞争中面临精神压力。
日本知名经济战略家大前研一说,“急功近利、肤浅浮躁、缺乏思考的社会现象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流行病。”被“GDP主义”裹挟是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的一大特征,这是货币化社会产生的原因,评价标准的单一化,让一切都有了衡量比较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