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记者 董雷 郴州报道
在湖南省选举出的63名党的十八大代表中,马恭志应该说是非常特殊 的一位。他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只是用残疾的身体风雨无阻地为乡亲们放送了20多年的电影;他从不争名夺利,却受到全国各大媒体记者的轮番“追捧”;他一 生的追求很简单,只要他还活着,就要为村民放一辈子的电影。
从“马师傅”到“马代表”,这位身高不足1米5的“老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乡亲们眼中的奇迹。上个月初,由中宣部统一组织,在十八大前对各省的党代表进行典型报道,马恭志是湖南省党代表中唯一被推荐报道的人。
马恭志坦言,能够当选党代表是莫大的殊荣,但同时也给了自己很大的压力。他现在的闲暇时间都会走进老百姓家中,了解民情民意,争取把老百姓的所需、所想、所盼带到十八大去,当人民群众的“传声筒”。
20多年为村民放映电影5.3万多场
马恭志是湖南省郴州市永兴县柏林镇人,今年38岁,5岁时因患小儿麻痹症留下了严重的双腿残废,但他身残志不残。1988年起从事农村电影放映至今,在他20多年的电影放映生涯中,他在山路上累计行程20多万公里,放映电影5.3万多场,观众达250余万人次。
1988年,马恭志15岁。为满足他对自己人生道路的选择,家里人拿出仅有的360元积蓄,为他买了台老式8.75毫米的胶片电影放映机,主要负责柏林镇片区的电影放映工作。
那时,这里部分山村还没有电,每放一场电影,发电机、放映机、幻灯机、影片、银幕等一共100多公斤的行当全要挑着去。马恭志的父母亲也就成了他的得力助手,经常是父亲挑一担,母亲挑一担,儿子挑一担,3个人吃力地运输着笨重的设备,年复一年地走在山间小道上。
在泥泞的山路上,挑着放映设备,脚下打滑掉进冰冻的池塘,还有晚上放完电影露宿破庙等情景至今令马恭志记忆犹新,“四周都是坟墓,在飞舞着蚊蝇的破庙里 过夜,用银幕做被褥。”马恭志回忆说,放电影时,最难处理的是悬挂银幕,得挖两个大坑,竖牢两根木柱子,再撑起银幕。如果银幕悬挂得不好,风一吹,整个电 影画面就会变形。
马恭志说:“那些苦和累,曾使我想过放弃,但是我知道,乡亲们看了电影很开心、很快乐,我也快乐。”
特别是在为农村中小学生,放映爱国主义题材的教育影片时,看到孩子们为电影故事情节或欢呼、或哭泣,马恭志更深深的懂得:电影,在教育孩子们的同时也在教育自己。他觉得这就是人生,完整的人生。
他为独生女儿起名“马电影”
电影带给老马的不仅仅是精神上的鼓励,就连老马现在的幸福家庭,都是托了电影的福呢。
老马脚残身矮,又家境贫寒,好心人多次搭桥提亲,姑娘们凳子还没坐热,十有八九转身就跑,老马料定今生只能和电影结婚了,可是谁又能料到,就是电影成为了老马和妻子的“媒人”。
1992年6月,老马母子到柏林镇马桥村放电影,由于天气炎热,母子累得大汗淋漓,这时。一个年轻姑娘端来一盆切好的西瓜给他们解渴,这个姑娘就是老马现在的妻子谭凤英。
以后,谭凤英经常到老马固定的放映场所看电影,随着时间的推移,电影越看越多,两人也越来越近,最终成就了一段好姻缘。后来为了纪念这段电影缘,老马给自己的女儿取名为马电影。
“老马不仅放电影还编了书”,在柏林镇,镇纪检书记陈荣介绍,老马以前给中小学生放电影的时候,经常组织观后感征文活动,去年他把其中的优秀文章编成书,取名为《还想看电影》。
马恭志说,他将平时在学校放红色电影后孩子们写的观后感收集起来,整理成一本书,再免费送给孩子们,来从小培养他们的爱国爱党情怀,同时也让自己的电影事业存点“记忆”。
为民传意 “马代表”走家串户做“调研”
从放电影的“马师傅”到编书的“马主编”,马恭志获得的荣誉不计其数。2012年他成了湖南郴州市唯一来自生产一线的十八大代表,再次升级成为“马代表”。
现在村民们见到马恭志时,除了看到以前那个熟悉的“老马”外,还经常被问起一些问题,比如“您对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有什么建议”、“您对现在咱们乡村文化人才建设有什么高见”,也经常能看到他拿出如《关于建设乡镇数字影视厅的试点调研纪实》之类的稿件修修改改。
马恭志说,作为一名来自最基层的十八大代表,他应该了解乡亲们的所需、所思、所盼,把他们的声音带到党代会上去,有责任在自己所熟悉的农村文化领域建言献策。同时他表示,无论什么身份,他依然热爱放电影,依然是那个愿意一辈子为村民放电影的老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