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湖南|新闻|城市|美食|时尚|旅游|汽车|同城|惠购|站点导航|世界杯

|邮箱|注册

新浪湖南> 新闻>>正文

江苏籍女博士为爱情留宁乡 成湖南首位博士女镇长

来源:华声在线2012年6月5日【评论0条】字号:T|T

  宁乡县5年来引进了78名博士安家创业,创造了人才引进的宁乡佳话。5年里,博士们在宁乡过得还好吗?连日来,记者走近宁乡博士群,近距离感受他们的工作激情和幸福生活

  昨日下午,留美金融博士郑小华(中)正组织宁乡金融证券办公室的团队进行金融业务学习,他旁边是硕士生吴麒麟(右)。宁乡金融证券办公室一共7人,有5人是“5127”工程引进的。

  昨日下午,任职金州新区管委会副主任的博士张学秋(右)正和同事一起探讨金州新区路网规划。对于金州未来的发展,他提出了不少新思路。

  昨晚,宁乡县城春城北路,一栋6层高的楼里,几位年轻人聚在一起,随心交谈。他们都是博士,这栋楼是宁乡专为“5127”高素质人才引进工程所引进的博士们安排的住所。外人把这栋楼称为“博士楼”。

  2008年,宁乡决定用5年时间,引进100名博士或具有正高职称的专家、200名硕士和700名全日制本科生。今年,“5127”人才引进工程进入第5个年头,“博士楼”里又有15位新引进的博士即将入住。从2008年到2012年,5年时间,宁乡共吸引78位博士前来工作。

  一个建议启动国家级产业基地

  姓名 张学秋

  年龄 39岁

  籍贯 吉林

  博士专业 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加工工程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博士张学秋比郑小华晚一年来到宁乡,年近四十的他算是宁乡这个博士群体里的老大哥了。他现在是宁乡金州新区管委会副主任。

  来宁乡之前,他在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后流动站深造,同时在上海宝钢研究所工作。

  决定来宁乡遭全家人“批斗”

  2010年,张学秋放弃上海户口和工作,南下宁乡。如果留在上海,他能拿到二三十万年薪。“日子也能过,但感觉就像是为了生存而工作,在那边买房首付都要攒几年钱。”

  张学秋是吉林人,开朗健谈。两年前,他把自己去宁乡的决定告诉家人,县城里做小学老师的母亲大为不解:好不容易从农村里走出来到了大城市,怎么儿子又要回县城工作?她还召集全家人开会“批斗”儿子,希望打消儿子这个看似疯狂的想法。

  张学秋原来单位的领导也感到不可思议,好言相劝,眼见实在留不住了,还半开玩笑地跟张学秋说:“我们单位的大门随时为你敞开,在那边不顺利的话,欢迎回来工作。”

  来宁乡最开始的几个月里,张学秋也有点担心。毕竟在大城市生活惯了,来到小县城还是有些不适应。湖南人喜吃辣椒,刚来时,张学秋每次吃完食堂都满头大汗。“太辣了,有些受不了。”这个身材魁梧的东北汉子说,自己来宁乡前,从没吃过这么辣的辣椒。

  重要建议一周内即被采纳

  刚来宁乡,张学秋就对金州新区的核心竞争力进行了专项课题研究。得益于自己丰厚的学术背景,他在仔细调查后提出金州新区可以昆山为模板,申报省级园区,创建国家新材料产业基地等建议。

  张学秋没想到,建议提出仅仅一周后,宁乡县委、县政府和金州新区党委就讨论决定,正式启动金州新区国家新材料产业基地和省级园区的申报工作。

  张学秋觉得,这正是自己愿意来宁乡的原因,“我在上海工作,虽然衣食无忧,不过要真在事业上有什么想法,报告提上去也许就不会有回音了。”他乐于见到自己的想法在领导的关注下逐步变为现实。

  金州新区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张学秋也越来越忙,来宁乡两年,他还没回过东北老家。“过年前每周还能休息一天,过完年几乎每天都在工作。”张学秋说,自己的孩子在宁乡读小学三年级,每次深夜回家看到的都是孩子熟睡的脸庞。好几次孩子打电话给张学秋,都是问:爸爸,你今天什么时候回家啊。这样的问题让父亲无言以对。

  两年后,张学秋吃食堂也和同事一样,有时还挑辣的菜吃。他认为两年前自己的选择没错。“我的一些同学在上海工作3年,好不容易攒下钱付房子首付,结果一看房价又涨了,还得继续攒。”张学秋说,虽然经常和同学调侃自己是被“发配到乡下”,但其实也有同学羡慕他不为生计,可以在事业上有所作为。

  促本土企业上市计划融资百亿

  姓名 郑小华

  年龄 30岁

  籍贯 浙江

  博士专业 阿拉巴马大学金融数学

  尽管已经逐渐融入宁乡的生活,甚至讲话都带些湖南“塑料普通话”的味道,但浙江人郑小华身上的博士光环仍未褪去。他2009年通过“5127”高素质人才引进工程来到宁乡工作,现在是宁乡县金融证券办公室主任。

  “郑博士,你来了啊。”昨日,郑小华去办公室时,过道里的同事跟他热情地打招呼。他身边的人大多叫他郑博士,而不是郑主任。

  30岁的郑小华戴着副镜片厚厚的眼镜,看上去书卷味浓重,让人联想到美剧《生活大爆炸》里那些天才主角们。

  被百个未接来电感动

  假如不来宁乡,郑小华此时也许正坐在美国华尔街某个投资银行的办公室里,如同他的博士同学一样,做着自己擅长的金融投资分析工作。2009年以前,在美国阿拉巴马大学攻读金融数学博士学位的郑小华从没想到自己会在中国内地一个县城工作。

  2009年一次偶然浏览浙江大学网页,郑小华看到宁乡“5127”高素质人才引进工程的信息。他决定试一试。由于身处美国,郑小华的面试只能与宁乡县的主要领导通过网络视频进行。因为时差关系,宁乡工作人员与他联系时,美国正是晚上,郑小华正在休息,手机关机。第二天早上打开手机,他看到100多个未接来电,全都是宁乡方面打来的,郑小华被宁乡招揽人才的诚意所感动。

  从阿拉巴马大学博士毕业后,郑小华归国,来到宁乡。他都没有尝试别的应聘。“我对在一个县域环境里推动资本市场运作很感兴趣。”郑小华说。

  2015年前融资百亿

  从博士到官员的身份转变,郑小华适应了一段时间。2010年的一次全县金融工作调度会议上,领导突然点名请郑小华发言,“留美的金融数学博士,也谈谈自己对宁乡金融工作的看法吧”。郑小华有些措手不及,随口谈了些关于本土企业联保的问题,发言逐渐偏离主题。这是郑小华作为机关干部第一次在会议上发言,当时尴尬的场景他现在仍记忆犹新。

  “我是学理科的,语言表达上确实不如文科生。”郑小华笑着说。

  随后几年,郑小华开始刻意观察其他人的发言方式,改变自己不善言谈的形象。现在郑小华觉得自己在语言表达和组织方面都有了很大提升:“至少层次清晰,用词也很到位。”

  郑小华的工作方式有些独特。昨日中午,宁乡县金融证券办的工作人员挤在副主任办公室开业务研讨会。几个年轻人坐得很随意,并不像正规会议那样严肃,看上去仿佛是研究生导师带着学生在进行学术研究。

  每周一的会议上,郑小华会把接下来这一周金融证券办所需要做的工作进行任务拆解,分配到每一个人手中;每周五下午,团队成员再向郑小华递交任务成果或报告任务完成进度。

  郑小华到宁乡县金融证券办公室的第3年,宁乡已成功支持本土企业加加集团通过中国证监会发审委审核,实现该县本土企业上市的重大突破。今年4月,本土企业红宇耐磨成为该县首家创业板过会企业,上市在即。“我给自己定的任务是,2015年前支持宁乡10家企业上市,募集资金超过100亿元。”5月31日,郑小华坐在自己的办公桌前,有些兴奋地跟记者谈着自己心中的“华尔街”。

  工作太忙,30岁的郑小华来宁乡两年多还一直没有谈恋爱。“别人都说我太不主动了。”郑小华腼腆地说,“我觉得宁乡妹子要求高呢,我倒是想找个宁乡姑娘,把生活稳定下来。”

  因爱情而来,成湖南首位博士女镇长

  姓名 刘红云

  年龄 31岁

  籍贯 江苏靖江

  博士专业 南京农业大学植物学专业

  昨日,阴雨绵绵。

  宁乡县偕乐桥镇政府里,镇党委书记刘红云有些坐不住了。很快,她决定去镇里的磨石洞水库看看。

  2010年,刘红云刚到偕乐桥镇任党委书记时,连日暴雨,磨石洞水库差点出现险情,刘红云记忆犹新。尽管当年立马进行了水库大坝加固,但她还是有些不放心。

  因为爱情她选择来湖南

  刘红云也是“5127”人才工程引进的博士群体一员,2009年,她担任夏铎铺镇镇长,成为湖南首位博士女镇长。一年后,刘红云担任偕乐桥镇党委书记。

  2008年,江苏人刘红云从南京农业大学博士毕业。她之所以选择来宁乡,更多是因为爱情的驱动。与她同为南京农业大学博士毕业的丈夫杨昶,当时已先她一年来湖南常德工作。

  “总不能和丈夫长期两地分居吧。”尽管湖南的经济发展情况不能与江苏相比,但刘红云还是下定了来湖南工作生活的决心。当时,湖南省农科院同意接收她,湖南大学也要她去做博士后,不过刘红云却最终选择来宁乡工作。“以感情留人,事业留人,适当待遇留人。”这是当时宁乡对第一批引进的博士们所作的承诺。

  除开来宁乡最初的几个月在县农业局熟悉环境,刘红云在宁乡的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基层工作。

  现在彻彻底底是个宁乡人

  刘红云穿双套鞋,踩在泥泞的乡间小路上前往水库。“这水库下面就是竹田村,需要随时关注水位,太高就得开闸泄洪了。”她边走边向记者介绍情况。

  虽然有着女博士的光环,但刘红云的工作和绝大多数基层政府干部没有区别,每天都要在田间地头和当地村民打交道。“今天还真是奇怪,上午也没村民到办公室来找我。”一个上午没见到有人找她,刘红云反倒诧异起来。

  现在刘红云已在宁乡“开花结果”,她已是1岁小孩的母亲。她的父母都从江苏搬到了宁乡,帮忙照顾孩子。“现在彻彻底底是一个宁乡人了。”刘红云笑着说。

  她1岁零3个月的女儿名字取得颇具意味:杨家宁。“家乡的家,宁乡的宁。”刘红云说,女儿的名字既有全家幸福安宁的意思,也有做宁乡人的意思。

  启示

  人才集聚带来“鲶鱼”效应

  宁乡县委书记黎春秋回顾“5127”工程带来的效应,将其评价为:激活动力,助推发展,是对县域多元化发展的有益探索。

  2008年,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中,宁乡首次跻身全国百强行列,排在第97位。然而,在拥有良好发展态势的同时,宁乡的发展必须直面一大瓶颈——高素质人才匮乏。2008年上半年,全县1万多名党政人才,有全日制本科学历的不足400名,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数量为零。

  当时的党政干部人才结构,已不能满足宁乡快速发展的需要。宁乡县委、县政府于2008年5月启动“5127”高素质人才引进工程,这在全国县级层次开了先河,突破体制、编制等政策机制的束缚,成为基层党政干部队伍引进高素质人才的一次大胆尝试。

  5年来,宁乡通过“5127”工程引进的高素质人才已达834人,其中博士78名,硕士203名,全日制本科生553名。

  人才的纷至沓来,给宁乡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人才的潜在优势逐步转化为县域发展的竞争优势。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从2008年全国第97位跃升至当前第68位。

  今天,宁乡政府大楼里,公务员们多用普通话交流。而几年前,这里的人们还是更多地用宁乡话交谈。宁乡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这些细节的变化,与近年来“5127”工程引进外地高素质人才不无关系。高素质人才的到来,带动整个县城政务环境和经济环境的改变,形成“鲶鱼”效应。

  今年,宁乡专门建立人才发展基金,用于人才引进、培养、教育、管理、服务等方面。预计5年内,人才发展基金投入将达到5个亿。

相关报道

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更多>>

微博爆调查

新浪简介|新浪湖南简介|广告服务|商务合作|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产品答疑|网上举报中心|互联网辟谣平台|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