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湖南|新闻|城市|美食|时尚|旅游|汽车|同城|惠购|站点导航|世界杯

|邮箱|注册

新浪湖南

新浪湖南> 衡阳>新闻>正文

衡山破解“垃圾围村”困局 养成分类习惯

来源:红网2015年5月27日09:31【评论0条】字号:T|T

  红网衡山站5月26日讯(通讯员 夏建军)走进衡山县岭坡、望峰、福田等乡镇,你会发现乡村里干干净净。很难想象,这里的农村比城里的一些地方还干净。

  “自从搞了垃圾分类和减量处理,家家垃圾不出户,村容村貌自然洁净美化了。”5月25日,衡山县岭坡乡福星村村民宾义尤告诉记者,正是这么一个小小的分类垃圾池,让大家改掉了乱扔垃圾的习惯。

  以分类垃圾池为标志掀起的全县“绿色革命”,不仅从源头上减少了环境污染、实现了垃圾资源化利用,而且促进了农村整体环境的提升,从根本上改变着当地农村的人居环境。

  变废为宝,分类为垃圾寻找“出路”

  每天清晨,宾义尤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把家里卫生打扫一遍,再把垃圾分类后倒进门口的垃圾池。在他看来,垃圾分类很简单,只要记牢“会烂的”和“不会烂的”,其中,“会烂的”又可细分为“可焚烧的”和“可堆沤的”。

  “遇到有电池、灯泡等'不会烂'的有害垃圾就送到村口指定的回收桶。”老宾告诉记者。

  其实早在几年前,福星村还与大多数乡村一样,沿袭多年来垃圾随地乱扔、乱倒的陋习。河里、沟里、路边,都是垃圾的地盘。

  “这些垃圾不仅严重影响着农村的人居环境,也让垃圾填埋场不堪重负。”衡山县农办副主任刘才华说,而让“垃圾大军”进城不但加大了垃圾处理的压力,而且转运费用高、成本大。

  经过多方借鉴、反复论证,衡山县尝试着为农村垃圾找条“出路”——推行分类减量、就地处理。

  “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刘才华介绍,分类,正是为了让各种垃圾有个更环保、更低碳的归宿。据了解,农村生活垃圾中,可腐烂垃圾比例相对较高,经过堆沤或使用微生物发酵快速成肥处理技术,可“变”有机肥就近还田,既可以节省大量运输、处理费用,对环境的破坏也可以降到最低的程度。

  去年,衡山县以岭坡、福田等几个乡为突破口,开展垃圾分类减量的探索。按照“农户垃圾不出户”工作要求,突出群众责任主体作用,以户为单位,就地分类减量化处理垃圾,采用回收、堆沤、焚烧等方式处理垃圾。

  多措并举,变“要我分类”为“我要分类”

  就在推进之初,有村干部提出了疑虑:“在农村,大家随手乱扔垃圾的现象非常普遍。不要说垃圾分类,就是定点处理垃圾的习惯也还没有养成。”对此,岭坡乡党委书记汪波也深有感触——垃圾分类操作流程不难,难的是如何让村民接受并适应这种方式。

  为此,该乡取消了公共混合垃圾桶和垃圾池,取而代之的是每家每户自建一个分类垃圾池。“我们特意从乡财政拿出30万元,对自建垃圾池的农户进行奖励。”汪波告诉记者。

  同时,该乡还建立了日常监督、定期抽查考核、张榜公布等机制,实现垃圾分类常态化管理;推行乡干部包村制度,与村干部同奖同罚……从乡干部到村干部,再到一般的党员、农户,一级一级打分揭丑,没做到位的,内心触动挺大。

  “农村是熟人社会,圈子小,被表扬的自然喜上心头,被曝光的脸上挂不住,回家一动员就会迎头赶上。”乡长胡奇才笑着告诉记者,就这样,广大群众变“要我分类”为“我要分类”,垃圾分类就成功了一大半。

  事实证明,“垃圾不出户”的做法“城市做不到,但农村可以做到”。如今,该乡垃圾分类的优越性显现,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市环境卫生整治模范乡镇”,垃圾分类减量化处理也已在衡山县各乡镇全面开。

相关报道

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更多>>

微博调查

新浪简介|新浪湖南简介|广告服务|商务合作|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产品答疑|网上举报中心|互联网辟谣平台|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