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贺威 通讯员 贺朝新 黎润英
“五一”前夕,新化县坐石乡光溪村风景如画,从龙王井到高峰、到桃树坳、到洞冲里的3条乡村石板路平整如新,90岁的张先富老人,把路边的杂草砍得干干净净。
张先富老人10多年来,无论寒冬腊月,还是烈日炎炎,每天坚持修路、补路。他挖坏了8把锄头,更换了6把弯刀,担烂了20多担箢箕,担断了数根扁担,义务为村民修整护理着3条长2公里多的山路,被村民亲切地称为义务修路老“愚公”。
1924年4月出生的张先富,头发花白,手掌磨出了厚厚的老茧,身子骨硬朗。老人所住的院落三面环山,一面是一座水库。随着吉温公路的通车和通村公路的修建,在山路上行走的人有所减少。加之长期受山洪冲击,3条道路两边杂草丛生,多处路面崩塌,给过往行人和村民耕种带来许多不便。
一次,一村民挑一担粪去责任地施肥,被路边的荆棘绊倒,一跤跌到坑下,不但踝脚受伤,还落得一身粪臭味。这一切被路过的张先富看在眼里,回家后,就暗自下定了修路的决心。
第二天,儿子、儿媳一天没见到父亲,直到黄昏,老人扛着锄头、挑着箢箕回来了,一问,才知道他修路去了。儿子、媳妇为父亲端上热茶,捧上香喷喷的饭菜。老人心想:儿子、儿媳认可自己的行为,从此修路信心更足。
“张先富修路时,每天都带着干粮和水壶,饿了就啃几口干粮,渴了就喝几口水,累了就抽一支旱烟,或躺在路边休息一会。”村民刘基民说。
砍掉路边的荆棘和杂草,把路上坑洼处用土填平,再铺上石头,就成了老人坚持10年的日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