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食品监管缘何陷入尴尬?
据了解,除了奶粉,我国对于大豆、食用油也严重依赖进口,依存度超过60%以上。
但是,专家称,我国对于进口商品的检验监管机制并不完善,如我国出口贸易重于进口贸易,受此影响,我国的进出口商品检验监管无论是在观念上,还是在制度上、力度上,重心都放在了出口,进口方面则较弱。其次,在基层日常检验监管工作中,常规工作方式较为普遍,对国外法规标准掌握不够、信息情报来源不多、技术装备较差等诸多问题存在。
此外,这两年随着电商的兴起,网店所售的进口食品检测把关存在漏洞,只要卖家有货就能出手,为国家监管进口食品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如何充分保障公众知情权?
此次恒天然自检发现问题,让质量事件公之于众。乳业专家宋亮认为,主动公开不良信息,需要的是企业的担当。
在我国,由于制度不够完善,对企业自检信息是否需要上报或公布、如果不公布会如何处罚,规定并不详细,“漏网之鱼”频现。
回顾近年来多起食品质量事件中,一些企业要么拒不公布,要不委婉托词,要么直接不承认,让消费者的知情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坦诚是最好的危机公关。”宋亮称,任何时候公众的知情权都应被放在首位,公众需要知道“哪些出了问题”,而长期不说,只会让公众产生“有问题没有告诉我”的疑虑。
目前,企业自检信息是否需要上报监管部门,我国无明确规定。而在新西兰,第三方独立机构和企业如果不及时将检测信息如实上报监管当局,可能会被吊销执照,受到严重处罚。
为何总是被动面对此类事件?
乳品分析师苏晶称,我国往往是在国外企业或国外产地职能部门主动通报问题后,相关部门才会将事件通报。不论是反映还是解决,都相对滞后,也很被动。
宋亮认为,中国目前没有建立一个食品安全的预警机制,也没有建立起一个食品安全的应急制度,比如产品召回制度,对消费者的事后补偿制度。
“由于没有建立起这些机制,在应对相关问题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发现企业的态度模棱两可,不知道该怎么办,而政府也是一时半会不知道该怎么办。”宋亮说,应急机制的建立刻不容缓。
据新华社电恒天然集团首席执行官西奥·史毕根斯5日中午在北京召开发布会,进行解释并道歉。他表示,已经确认市场上90%受到影响产品的安全状况,剩下10%的产品即将在48小时内召回。但记者致电多个此次受影响的品牌,没有一个表示能够在48小时内实现全部召回。“48小时召回”,对恒天然来说,几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