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政策:“政策洼地”赣州
郴州在高速发展之余,也有对“后劲”的担忧,国家给予赣州的政策层层叠加,已形成“政策洼地”。
除传统的矿产资源以外,三地也同时在产业转移浪潮中寻找新的支撑点。
郴州在支持政策出台前,事实上并不具备竞争优势。很多项目越过了地理上离得更近的郴州等地,而选择了离得更远的其他城市。
2009年5月,湖南省委、省政府将郴州作为全省先行先试的试点,出台有关支持郴州市承接产业转移先行先试的34条政策措施,使得郴州在建设用地、环保审批、财政支持、口岸通关、园区建设等11个方面,拥有湖南省最优惠的政策。郴州一夜之间由麻雀变成金凤凰,被称为“湖南的深圳”。
韶关的情况怎样?
在广东省“双转移”中,韶关与东莞结成产业对接城市,建成“莞韶工业园”。韶关方面对此期望很高:莞韶园将成为重振老工业基地雄风的新引擎。如今,莞韶园涵盖5大片区1个特钢基地,面积达52平方公里,仅去年工业总产值即为107亿元。
东莞对莞韶园最直接的支持,就是向莞韶园拨款“输血”。根据东莞市政府与韶关市政府签订的《关于在韶关设立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工业园的协议》,东莞市政府从2009年至2013年,每年将投入5000万元,共计投入2.5亿元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前三年1.5亿元已全部到位。
在各方面事务管理中,韶关方面拥有很大的话语权。莞韶园提出一个新的口号:“打造广东装备制造业总部基地”。很快,东莞就出台文件响应:“充分发挥莞韶产业园基础建设和机械装备产业等优势,引导我市相关同类企业入园,促进园区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努力将莞韶园打造成为广东省装备制造产业总部基地。”
目前,装备制造基地已基本成型,主要是引进了比亚迪的汽车零部件项目,锻造件、液压油缸、发配电设备都发展得不错。
更为核心的是,东莞向莞韶园输出了人才和管理经验。2011年7月,东莞市厚街镇原镇长陈仲球调任莞韶园管委会主任,升副厅级。这还是东莞首次向处于外地的产业园输出如此高级别的管理者。
无论是郴州的“先行先试34条”,还是韶关的“莞韶园”,实际上,在三地中,真要属“政策洼地”的,还是赣州。
赣州市希望把自己打造成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第一城”和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首选地。近些年赣州自身最大的动作,是将此前的88个稀土采矿权集中到一家,变成政府控制的赣州稀土矿业有限公司。其次,以汽车变速箱、发电设备为特色的机械产业也在成长中,由东莞转移过来的轻纺产业、深圳转移过来的电子产业构成了“转移军”主力。
近些年,赣州的政策优势在持续叠加,力度之大、规格之高让郴州和韶关有些措手不及。
郴州原本是三地中最具政策优势的城市,但与赣州相比,“湖南的深圳”就是“小巫见大巫”了。继郴州之后,赣州于2007年获批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其次,2010年,赣州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面积达219平方公里,成为赣州市十八县以外的另一个机构。曾去考察的郴州市招商系统干部直言“比不上”,也让韶关市发改委老干部惊叹“太大了,不能比。”
2012年6月28日,《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下发,“赣州市执行西部大开发政策”。
“执行大西部开发政策其中一条,鼓励类产业企业所得税从原有的25%降低到15%的税率征收。”江西理工大学滕清安教授说,仅此一项,每年可给赣州的企业减负3个多亿。
这意味着,郴州有的,赣州都将有;郴州没有的,赣州也会有。
比生态:要发展,还是要环保
韶关正在走一条“特殊”的道路:生态发展。当地专家相信韶关能实现超越,但这条道路究竟怎么走,还在探索中。
在赣州和郴州两座城市“拼政策”时,韶关也获得中央省级两级给予的一个定位:生态功能区。
2010年,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出台。作为珠江水系源头之一和森林高覆盖区,韶关市有五个县是国家级“限制开发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同年,广东省亦颁布省内主体功能区规划,剩下的两个县也被纳入省级“生态发展区”范围——整个韶关市,只有中心城区为重点开发区。
与此相适应的,广东省2008年推出党政领导干部考核改革,其中,绩效考核中经济类指标权重下降到30%,摆脱了“唯GDP”考核体系。
在韶关引进的项目,其环评必须得到下游的河源、清远两市同意方能上马,建立“制衡机制”。一些大型项目就因为下游的否决而被放弃。“近两三年因为这个原因没能落户的项目随随便便一数就有十几个。”韶关市对外经济贸易局两名科长回忆。
例如,2009年时,曾考虑引进世界500强的西门子大型表面处理基地,报告到了清远,清远市不同意,这个项目只好搬去了珠海;又例如,兴丰县要建立精细化工园,引进三十几个涂料项目,河源市不同意,到现在都不能落户。
一方面是环保门槛,困扰韶关发展的另一方面是用地瓶颈。
“早些年,广东省重点开发珠三角,缺少建设用地,于是就在省内与韶关进行‘土地置换’,如果在珠三角占用一亩农田,就必须在韶关开发一亩农田。”这名外经贸局科长说,现在韶关虽然看上去很多地,但都是18亿亩农田红线范围内,不能开发。
前两年,有一个大型的电子类外资项目欲进驻韶关,环评没问题,却卡在用地上。“后来,这个项目就去了赣州市。”
现在,韶关市每年从省里获得的指标是7000亩,70%用于工业建设,加上具有广东特色的“三旧”改造,每年用于工业的不超过1万亩。而在“大湘南”政策支持下的郴州市,享有“适度增加土地供应”的优惠,省里的指标是7350亩,但实际上2010年批回约2万5千亩用地;2011年批回1万8千亩。
韶关的未来要如何走?韶关市委党校教授欧阳建国表示,韶关要两条腿走路,一是做大旅游等生态产业,二是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我们为全省乃至全国人民提供了生态产品,如氧气、水源等等,这些生态服务其实都是具有经济价值的。例如制造一立方米的氧气的成本要100块,那么这就是我们森林的价值。”
经过系统估算,整个韶关市森林、河流、水库等生态资源加起来的服务价值每年为1488个亿。“我们的GDP现在是821亿元,如果把这些生态服务全部变现,就比韶关目前所有的工业都更有经济价值。”
“不能对富人家的孩子另眼相看,国家在政策执行上应该一视同仁。”欧阳建国表示,“除财政补偿外,若再加上生态税、生态费之类的政策,未来应可实现每年100多个亿的收入。”
“虽然我们近五年是不能与赣州、郴州比速度,但只要把生态发展的路子走下去,未来二十年,我相信韶关能够实现超越。”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