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速度”正搅动着湘粤赣三省边界的传统经济格局。统计数据发现,2011年郴州市GDP、人均GDP两项重要数据,首次双双超越“老邻居”江西省赣州市和广东省韶关市。
2012年,郴州GDP总量二度超越两地。
这让赣州和韶关倍感压力。但郴州市统计局人士却谦虚表示:这只是暂时的超越,很多方面赣州和韶关比郴州做得更好。诚然,中国已翻过“唯GDP时代”的一页,发展质量正越来越受到关注。
在新的跑道上,赣州、韶关作为“老牌运动员”,与“后起之秀”郴州在同一片赛场上竞技,争夺同一个奖杯。
比交通:郴州“大赶超”
韶关的交通底子比较好,而赣州和郴州的建设速度比较快,尤其是后者,建设力度最大,其汹汹来势让赣州和韶关有些“招架不住”。
论交通,这是三座城市曾经共同的“痛处”。
韶关市交通运输协会会长王政文记得:上世纪90年代,两条铁路经过湘粤赣边区,一是京广,经郴州过韶关到珠三角;二是1996年开通的京九,经赣州南下广东河源到珠三角。此外,再无其他“大动脉”。“那时从广州到韶关,要颠簸6个小时,从韶关到郴州,要8个小时,从郴州再到长沙,又得花6个小时。东北方向入赣州,压根没有高速和铁路。”王政文回忆,“南北走一趟,骨头都要散架。”
韶关是三市中最早重视“交通”的城市。上世纪90年代中期,韶关市群情振奋启动“交通年”,试图给闭塞的山区打开出省通道,第一步就是“对接湖南”。
耗资5亿,历时五年,韶关举全市之力修建省二级公路——坪乳公路,于1998年通车。不久,国家布局京珠高速,与老的坪乳高速平行,韶关段于2008年开通。从此,韶关到郴州有了两条主干道。
解决了“湖南通道”,韶关脚步慢了下来,隔壁的赣州却很着急。
21世纪初,赣州首先布局了“福建通道”——赣龙铁路对接“闽三角”,结束了赣州除京九铁路外再无第二条铁路的历史;同时境内第一条高速公路赣粤高速赣定段开工,对接“珠三角”东片区。
随后,赣韶高速于2010年开通。自此,郴州到韶关缩短到2个小时,赣州到韶关也缩短到2个小时。在公路建设上,三地成为名符其实的“2小时经济圈”。目前,韶赣铁路也已动工,预计2013年开通,弥补了两地没有直达铁路的缺憾。
再加上武广高铁的建成,韶关与周边省份的交通体系已较为完备。
赣州最大的“软肋”在于没有高铁和动车。人们从郴州到广州办事,坐高铁只需1小时20分钟;而从赣州到广州无论是特快还是高速,最快都得5小时才能到达。
此外,虽然赣州通往“闽三角”的铁路已经建成,但连接湖南郴州市、衡阳市两大城市和“闽三角”的两条东西向重要高速——厦蓉高速、泉南高速还在建设中。
好在,赣州有一项其余两地没有的优势:黄金机场。这是江西省内继南昌昌北机场之后的江西第二大机场,工程总投资4.2亿元,为4C级国内支线。
而另一个“主角”郴州,虽因高铁时代的到来获益良多,但基础其实是三座城市中最薄弱的那个。
2008年,时任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率队到郴州考察,从郴州中心城区出发,到汝城,从桂东到炎陵,然后到安仁,一
路颠簸。时任湖南省商务厅厅长的向力力记得,张春贤说郴州道路全省最差,车上的厅长们都在感叹:“郴州的交通这么差,怎么发展?”
在一份郴州市政府报告中,记者看到这样一组数据:到2008年,郴州市二级以上公路通车总里程797公里,在全省排第7名,相当于韶关的60%,赣州市的29%,衡阳市的80%;二级以上公路的密度在全省排第10位,相当于韶关的58%,赣州的60%,衡阳的63%,全省平均水平的83%。
郴州市交通局系统人士表示,郴州的交通建设只有奋起直追,超常规投入,才能赶上全省的平均水平。
从2009年起,郴州进行“交通大会战”,到年底,郴州投资规模达360亿元,年度完成投资84.5亿元,“这个规模超过郴州过去十年的总和。”向力力曾这样总结。2010年,全市16条公路同时开工,掀起建设最高峰。
现在,郴州正在建设中的出省通道东西向有和赣州一样的厦蓉高速;南北向有京珠副线,平汝高速则对接建设中的粤湘高速。
2012年,郴州再次提出三年“交通大建设”,目标清晰:总投资规模400亿元左右,每个县都要有高速,县县之间和县市之间有干线。
“可以说,在三市来看,韶关的交通底子是比较好的,但建设速度近些年不如郴州和赣州,尤其是郴州来势凶猛。”王政文说。郴州市交通局也表示,“如果所有规划中的全部建成,其里程总数将在三地领先。”
比工业:韶关的“没落”
韶关的工业基础原是三地中最好的一个,但郴州选择了独特的发展道路,而赣州的优势在于:它是国土资源部的定点扶贫单位。
工业项目,历来是三地比拼的“大头”。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又是三地工业的重中之重。
作为“小三线”老工业基地,韶关市的工业基础原是三地中最好的一个。截止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韶关市的经济总量都在广东省内遥遥领先,不仅将附近的清远、河源等市拉开好几个档次,也远非赣州郴州可比。
“随便数数,就有韶关钢铁厂、韶关冶炼厂、凡口铅锌矿、丹霞冶炼厂、大宝山矿等一大批国有大中型采掘、冶炼企业。”坐在韶关市北苑宾馆的房间里,韶关市前发改局副局长李晋文如数家珍。
但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分税制”以后,韶关无法再完全依赖这些中省厂矿——2011年,韶关财政总收入160亿元,但地方一般性预算收入只有54个亿。反观郴州,虽然财政总收入比韶关少10个亿,但地方一般性预算收入为95亿,远远超过韶关。财力最雄厚的赣州总收入180亿元,地方一般性预算收入达110个亿,是韶关的两倍。
同样是矿产采炼,郴州走的是与韶关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
国家在郴州少有布局,近些年郴州的工业主要依靠民营企业滚雪球式发展,创造出民营经济发展的“郴州模式”。宇腾有色、银星有色、永星冶炼、郴北矿业等都是“民营队”的代表。
也正因没有国家投资控股的大企业参与,郴州的有色产业缺乏集聚效应强、带动作用大的航母型企业。直到最近,才引入中国五矿、中国建材、中化集团、中信集团等“国家队”战略投资者。在“十一五”期间,郴州的工业增加总值在三市中名列第一。
最让郴州和韶关羡慕的,是赣州市在矿产方面的政治优势。
从1987年起,赣州就是国土资源部(原地矿局)的定点扶贫单位。“重要矿产资源开采、冶炼项目的上马权掌握在中央省级层面,地方无法决定,守着丰厚的资源却不能开采。”同样是稀土之乡,赣州拥有43张采矿证,占全国六成。韶关一个都没有。
“我们一年到头难能见到部里领导一面,即使见到了,也是领导去赣州途经韶关才得见。”韶关市国土资源局矿产资源科科长杨锦华感叹,“我们难见神仙,赣州却总开神仙会。”
再加上广东2005年开始清退煤矿,韶关市原有的大小煤矿全部关闭。“现在,西北部郴州能采煤,东北部赣州能采稀土,我们韶关什么也做不了。”于是,省际边界越境盗采的现象屡禁不绝,“这不是一个讽刺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