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下午,长沙市开福区金霞苑,王芳德老人在摆放自己制作的船模。记者 田超 摄
撑篙、摇橹、荡桨、走风……三十年前的湘江里白帆点点,木船扬帆驶离港口,把长沙的煤炭、百货运到各地,再把各地的棉花、水稻运返长沙。不会图纸、没做过木工,长沙市开福区有一名叫王芳德的老船工凭当年跑船的记忆,两年时间里造出四艘船模,他还有个心愿:希望能建一个湖湘船文化博物馆。
做第一艘船模花了半年时间
3月4日,长沙市开福区金霞苑小区内一间不到十平方米的车库里,摆着三艘木船和一艘龙舟模型。
老王逐一介绍,第一个船模是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做的,是艘长2米、高1.5米的双桅古木帆船,这种船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的湘江里较常见;另一艘是今年1月才建好的乌篷运货船,船模上用的确良缝制白帆、用竹篾编制乌篷、舵头用小木条磨成;上彩色的是湖南第一艘机动船模型,船模1.6米长、90厘米高,船上信号灯竖立,船舵轻拨即可转动,船的侧身还挂着救生轮胎。
老王说,建第一艘船模花的时间比较多,“因为没做过木工,所以敲敲打打弄了半年。”
不会画图,造船模全凭记忆
老王到底有多爱船,从他给女儿取的名字就能看出来,女儿名叫王小橦,橦的意思就是桅杆。
2009年听父亲说要做船时,女儿以为父亲只是闹着玩,直到后来看到父亲陆续添置了锯子、刨子等工具,又看到父亲开始拣树枝比划长短,她知道父亲准备动真格了。
“每次交代给我爸爸的事情他都记不住,他把心思全用在记船的样式了。”王小橦说,父亲不会画图,做船模全靠跑船时的记忆。
老王1950年在船上出生,15岁开始跑船,一直跑到2005年退休。他说,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前长沙还没有车,人和货的运来送往都是靠船,那时湘江里常停着来自全国各地的上万艘船,因此,他记住了几十种船的样式。
船模材料是捡来的树枝和木料
老王原来是长沙运贸总公司的员工,跑船时和船厂的修理工混得比较熟,有些工具比如锯子、刨子、刀等就从那些已经退休不做的老伙计手上“收过来”,有一些大件的,比如往船上打钉子的气泵和切割大块木材的电锯台就自己买,这些物件杂七杂八加起来花了2000多块。老王说,这些工具在长沙一些老木工店可以找到,“做船用的木材可以从外面捡,有些是路边倒下的树枝,有些是别人家里装修剩下的木料,不用花什么钱。”
老王还表示,欢迎大家上门去参观,如果有人愿意来做学徒,他很乐意将自己手艺相传。■记者 叶子君
他的心愿
希望建一个湖湘船文化博物馆
“我有个心愿,希望早点把湖湘船文化博物馆建起来。”资料记载湖南的船型共有140多种,老王说,看了那么多船发现只有湖南的船款式最多。从2009年开始,老王到处找人递建议,他希望能有一个部门筹备建立湖湘船文化博物馆,或者至少先把全省各个地区的船型资料征集齐全,“我们这一代还不搞,下一代就没人知道了。”
延伸阅读
湖南水运“连阁千里”
湖南水运历史悠久,最早可以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史载“舳舻蚁集,商贾云臻,连阁千里,炊烟万户”。湖南是我国内河航运最为发达地区之一,2011年,湖南省委、省政府确定了“用20年时间、投资1700亿元、到2030年建成现代内河航运体系”的目标,业内人士认为,湖南水运建设迎来了空前发展。
记者从湖南省水运管理局获悉,2012年湖南水运发展逆势而上,全省完成水路货物运输量1.87亿吨,其中港口集装箱吞吐量29.57万标箱、比去年增长近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