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宪法流血第一人

宋教仁之所以高出同时代的许多人物,是因为他具有宪政思想和实践思想的努力

辛亥革命之初“别的同志大都忙于军政事务,惟独宋教仁注意民主立法”。宋教仁以三权分立为理论基础,基本勾画出了共和国的制度设计方案。
    宋教仁在湖北读书时萌生革命思想,参与组织华兴会,华兴会起义流产后亡命日本,后曾亲赴辽东,运动“马贼”,策划武力革命。武昌起义也与他组织中部同盟会,推行“上中下三策”之“中策”关系很大。在辛亥革命到来的前夜,他在上海主持《民立报》笔政,以“渔父”等笔名发表大量光焰逼人之文,内政外交、经济文化无所不谈,笔锋犀利,学识远大,为世人钦服。他之所以高出同时代的许多人物,是因为他具有的宪政思想和实践这种思想的努力。
    宋教仁东渡日本时只有20来岁,在那里接受了西方的民主思想,形成了系统的宪政观念。仅据他1906年的日记记载,这一年他翻译的著作就有《日本宪法》、《英国制度要览》、《各国警察制度》、《俄国制度要览》、《美国制度概要》等10来种。对各国的政治制度、政权组织形式等都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在同盟会中没有其他人曾经像他那样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学习、翻译有关的著作,有人称他是民国蓝图的主要设计者,并不过分。[详细]

他说:“不能因人的问题以法迁就之,亦不能因人的问题以法束缚之。”

1913年3月20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宋教仁遭袁世凯爪牙刺杀,3月22日逝世。孙中山在挽宋教仁联中写道:“作公民保障,谁非后死者;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
    宋教仁在遭暗杀前,在演讲中多次讲到要“先定宪法,后举总统”,这和袁世凯“先选总统”的主张针锋相对。他说:“不能因人的问题以法迁就之,亦不能因人的问题以法束缚之。吾人只求制定真正的共和宪法,产出纯粹的政党内阁,此后政治进行,先问诸法,然后问诸人”。他认为“讨论宪法,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应如何分配,中央与地方之关系及权限应如何规定”,都应该依据法理、事实,以极细密的心思研究,而且明确宪法应由国会制定。而袁世凯想绕过国民党人占多数的国会,另外组织一个“制宪委员会”。这种分歧在当时的报纸上非常激烈。可以说,宪法之争,成为宋教仁被暗杀的重要诱因之一,因此,孙中山称他是“为宪法流血第一人”。
    今天,我们未必都认同宋教仁当年的思想,但他对自己所追求的思想的执著,他为自己的理想不惜献出生命的崇高精神,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政治责任感,他作为一个政治家的人格,这一切即使过了多少年都是有着不可磨灭的价值的。[详细]

磊落光明保国土

著《间岛问题》逼退日本对中国领土要求

所谓“间岛”,在图们江以北,即今天的吉林省延吉市一带。自古以来一直是中国领土。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中朝还曾勘定边界,勒石为碑。这一带原为满族聚居地。是清朝的发祥地,清入关后,把这一带列为封禁要地,不准百姓开垦。后来禁令渐驰,却大多是韩民越境开垦,而且越聚越多。初时本无所谓边界问题,但是自1905年冬日本吞并朝鲜后,又企图进一步向我国东北侵略,便蓄意使问题复杂化。
    宋教仁了解到日本的侵略野心后,深感事关国家领土和主权,问题重大,他不能袖手旁观。宋教仁化名贞村,假作日本人,潜入日本浪人组织的专门制造假证据以攫夺中国领土的长白山会,并把他们的假证据拍成照片带回日本。
    不久,宋教仁回到日本。他立即着手搜集揭露日本阴谋、证实间岛确为中国领土的证据。这样,宋教仁每天都去上野图书馆。在查阅朝鲜古籍时,他发现了朝鲜人古山子著的《大东舆地图》,书中非常明确地记载着康熙年间中韩定界碑的地点,并绘有中朝边界地图。
    于是,宋教仁马上根据新资料整理了间岛问题的资料,参考各种古籍、报刊以及有关国境问题的国际法书籍,于1908年写成了《间岛问题》一书。全书60000多字,不仅叙述了这一问题的来龙去脉,从历史、地理、政治和国际法各方面论证间岛确为中国领土,而且还指明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对交涉中可能发生的情况作了种种预测。可以说,这是一部关于间岛问题的百科全书。《间岛问题》是宋教仁呕心沥血之作,它闪耀着爱国主义的光辉。宋教仁的爱国情怀使现今研究他的日本学者都大为赞赏。[详细]

才华横溢的革命家

宋教仁出身于一个乡村书香之家,考取过秀才,古典文学的基础十分扎实。

一般谈起革命家,往往不会注意到他们的文才。宋教仁出身于一个乡村书香之家,考取过秀才,古典文学的基础十分扎实。1902年他写了一首题为《武昌七夕》的近体诗:“异乡佳节倍魂销,北斗横天影欲遥。遥忆故国小儿女,应随阿母望河桥。”
    1913年的《民立报》上还发表了宋教仁的另一首诗,题为《晓发汉口寄汉元》:“晓色侵江北,轻舟发夏阳。潮声随岸远,山势送人忙。大地风云郁,长途霜雪降。悠悠此行役,何处是潇湘。”
     这两首都是抒发感情的诗。第一首写于早年,他想象自己的亲人在故乡仰望夜空,向传说中的牛郎织女寄托思念之情。第二首通过描绘景物,烘托心境,尤其是“潮声随岸远,山势送人忙”一句,很形象地写出了船离岸后自己在听觉和视觉上的感受。而这样的感受其实并不源于“潮声”或“山势”,更多的是出自离别的心情。
    宋教仁还写过许多表达革命理想和爱国情怀的诗,然而就从上面两首以抒情为主的诗作中,已经展示了不凡的文才。他又是一个能够利用知识研究问题的人。最能体现宋教仁作为“学者”的本领的,是关于“间岛问题”的研究。在清代,有许多朝鲜人越过中朝界河图门江来“垦土”,然后定居下来。[详细]

孤独的理想主义者

宋教仁自号渔父,以纪念自己的故乡湖南桃源,但他从来就不是《桃花源记》中那个避世的渔父。

1600年前,东晋末期、南朝初期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100多年前,宋教仁在湖南“桃花源”出生。历史非常巧妙地让两位相隔1500多年的人相遇了。如果说陶渊明的理想是一个“王税全免、官差绝无”的乌托邦世界,那么宋教仁的理想则是“推翻专制皇帝,建立民主新国家”,不同的理想让二人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前者挂冠而去,后者为理想流血牺牲。
    1905年,宋教仁东渡日本,接受西方民主思想,形成系统的宪政观念。他曾翻译了《日本宪法》、《英国制度要览》、《各国警察制度》、《俄国制度要览》、《美国制度概要》等10来种政治制度。由此,他成为同盟会中少有的对各国政治制度、政权组织深入了解之人。宋教仁对内阁制的执着也表现出了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
    宋教仁是与孙中山、黄兴并列的辛亥革命大功臣,字遁初(又作钝初),号渔父。一生致力于“实行革命,推翻专制皇帝,建立一个民众作主之新国家”的政治理想。他曾在《代草国民党之大政见》一文中有过如下表述:“盖总统不负责任,而内阁代总统对于议会负责任是也。”“凡总统命令,不特须阁员副署,并须由内阁起草,使总统处于无责任之地位”。可以见得,宋教仁是想束缚住总统的权力,避免权力的过分集中。而这对于刚从封建专权统治下挣脱出来的中国人看来,仍然是不切实际的。[详细]

     宋教仁的理想虽然没有实现,但他的宪政理想和献身精神在中国人民追求民主的斗争史上,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