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脸膛黝黑的小伙子,头插鸵鸟翎毛,腰缠斑豹毛皮,手持红缨长矛,架着一个衣饰漂亮的姑娘,正在杂草丛生的乡间小路上奔跑。身后不远处,另几个小伙子,几乎是同样装束,高声喊叫着,飞也似地追赶,出了什么事?回答出乎意料:这是举行婚礼。
在近现代,世界上有些地区也行这种婚俗。如印度奥里萨邦的坎德人、霍人、布伊亚人,印度尼西亚龙目岛的萨萨克人,老挝北部的芒人,苏联西伯利亚的楚克奇人、萨莫耶德人、沃加克人、奥斯加克人,西亚的闪米特人,澳大利亚的阿兰达人、塔斯马尼亚人,美拉尼西亚新赫布里底群岛的彭特科斯特岛居民,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罗罗人,南美洲智利的阿劳坎人,巴西的印第安人诸部落,火地岛的雅甘人和奥纳人,加利福尼亚的卢伊塞诺人,英国的盖尔人、皮克特人、威尔士人,俄罗斯南部的哥萨克人、乌克兰人,以及欧洲和非洲某些地区的居民,都曾有或仍保留抢婚遗俗。
抢婚是一种古老的婚姻形式,最早带有强制性,到了后世才成为象征性的表演。抢婚,分暴力抢婚与摹拟抢婚两种。前者往往不经过媒聘,纯粹诉诸武力。 抢亲后通过媒人说合,如果男女两家得到谅解,便可正式成婚;如果说合不成,也可能因此结下怨恨,有的甚至男女两家进行械斗,长期打冤家。更多的情况下 是摹拟式的带闹剧色彩的“抢婚”。另外,抢婚作为一种婚姻仪式,比较简单,所需要的彩礼也很少。所以多为家景贫寒者所采用。现代社会中自由婚姻增多,因此抢婚实际上已改变它原来的意义,但抢婚作为婚礼的仪式依然保留,多见于我国西南云、贵、川、藏等省份的少数民族地区。另据报道,印度部分民族和东非的部族也保留了这一传统风俗。
东非部族繁多,婚礼五花八门。此一种,谓之“抢婚。”抢婚在东非据说至少有三、四百年的历史。抢婚现象显然是同东非盛行一时的奴隶制联系在一起的。
现在有的部族沿用抢婚的形式,聚众抢人,是为了使婚礼显得热热闹闹。这种“模拟抢婚式”的婚礼,在乌干达北部的兰戈族和阿卢尔族,在肯尼亚中部的基库犹族和醅的罗族,时有所见。一对青年男女相爱后,双方家长选定一个良辰吉日给他们完婚。清早,新娘打扮得漂漂亮亮,手拿葫芦到牛栏挤奶,或头顶瓦罐到河边汲水。预先埋伏在路边草丛中的新郎及其伙伴们,手执长矛,一拥而上,将她或拉或拖,抢劫而去,她佯装反抗,高声呼救。她的兄弟们早有准备,闻声而来,追赶“窃贼”。追赶一阵,适可而止。新娘被抢到新娘家,腰里当即给系上一条皮带子,表示“拴牢跑不掉”,只好成婚。此种抢婚仪式,完全是作戏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