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湖南|新闻|城市|美食|时尚|旅游|汽车|同城|惠购|站点导航|世界杯

|邮箱|注册

新浪湖南

新浪湖南> 旅游>旅游资讯>正文

岳麓山登山小道探秘(图)

A-A+2013年1月19日红网评论

  2012年8月7日,农历立秋,三伏中的末伏来临。长沙暑热依然,岳麓山是人们身在长沙,消暑、锻炼的首选地之一。清凉岳麓山,在四通八达的山中穿行,爬山者们更乐此不疲。

  岳麓山林间藏匿着多少条小道?据岳麓山风景管理处工作人员介绍,山上既有明朝时已有的石阶古道,又有近几十年游客及附近居民踩踏出来的山林小路。麓山石阶古道几经修葺,与近来发现的道中庸亭和极高明亭原址,缀连成岳麓山的又一人文历史游道。除此之外,更多的小道,存在于少数人的“登山”、“赏花”等私人地图中,带着几分惊险和不期而遇。它们就像毛细血管,深入山林,连通着每一个喜欢这座山的人。

  8月3日下午,从湖南大学北校区经省委党校爬上岳麓山,在雷达站遇到两位上海女孩周婷、宋萧吟,第一次爬,“怕迷路,顺着大马路慢慢走上来的”,看到旁边的小道不时有人上下,还有人拿着装水的大桶,她们很好奇。

  篬筤谷:有一条“极高明而道中庸”的麓山古道,打水的人迈开步子往山下赶

  “现存最早的有关岳麓山游道的记载,见于明代”,长沙文史爱好者任大猛介绍。明末学者吴道行,人称“嵝山先生”,是岳麓书院最后一任山长。他曾撰《岳麓山水总记》,记载有明末时期人们进入岳麓山的古道:

  “降而篬筤谷……随攀萝附筱以登,仅抱黄洞在焉。寻循小径转登道,蜿蜒峻绝不可步,每以一足蹁踔行,左右皆万仞之溪,无可倚。历千余级,憩高明亭,古赫曦台基也。再转数百级,达禹碑亭。”

  从魏晋到明末时期,篬筤谷一带一直是岳麓山的主景区。这里有抱黄洞(今蟒蛇洞)、禹迹溪、道中庸亭(不存)、极高明亭(不存)、赫曦台(不存)等景点,在山间由古道相连,游人“攀萝附筱以登”,“以一足蹁踔行”。康熙年间,道中庸亭和极高明亭重建,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在岳麓书院旁修建自卑亭,古道从自卑亭开始,上行贯穿道中庸、极高明两座亭子,形成一条轴线。

  清代岳麓书院兴盛后,爱晚亭、麓山寺、云麓宫一带逐渐成为主景区。民国初年,因国葬黄兴、蔡锷,岳麓山在爱晚亭、五轮塔、麓山寺旁修了上山马路,人们从今天的岳麓山南门进山,旧时的古道少有人行,篬筤谷一带逐渐被人遗忘。

  “现在我们可以再次感受麓山古道的魅力了”,岳麓山管理处文物科负责人胡滔滔根据清代《岳麓志》、《续岳麓志》的记载,循着古道路线,在“禹王碑右,稍下一岭”找到极高明亭旧址,又在其下找到道中庸亭旧址。

  从爱晚亭左侧通往兰圃(今麓山沁园)的消防干道往前行200米,在马路左侧可以看到这条宽逾1米的古道。目前它的部分路段已经铺设石阶,但仍有一截土路,道中庸亭原址和极高明亭地基框架就在道旁,都有石碑标记。古道可达禹王碑处。

  从麓山沁园门口围墙旁的偏门,另有一条石阶路可通往篬筤谷。这里被胡滔滔称为岳麓山“最美山谷”,人在峡谷中穿行,周围绿荫遮蔽,清凉舒适,禹迹溪于小路右侧随地势蜿蜒,稍高处落下来形成小巧的瀑布,汇到石缝间又变成一个个水洼,人可靠在溪谷的石头边泡脚。不时有人或提或挑着满水的水壶,借助下坡的惯性,迈开步子往山下赶。

  由清风峡上五轮塔、麓山寺到云麓宫的小路,“尽是泥巴”,“在云麓宫吃了斋面,3毛钱一碗”

  我从麓山古道一路下来,在石阶入口碰到了69岁的老人刘文,老人饶有趣味地打听岳麓山的事:“我有8年没来过岳麓山,爬不动咯,山顶上变化大不?”

  她记得第一次上岳麓山是1982年腊月,刘文的老家在郴州,“那天是带着两个儿子和另外两个小孩来岳麓山玩”。他们从人民路走路到岳麓山脚下,由爱晚亭爬山,经过一条由清风峡上五轮塔、麓山寺到云麓宫的小路,“尽是泥巴”。后来,几个人“在云麓宫吃了斋面,3毛钱一碗”。

 [1] [2] [下一页]

保存|打印|关闭

新浪首页|新浪湖南|新闻|城市|汽车|美食|时尚|旅游|健康|微吧|微导航

新浪简介|新浪湖南简介|广告服务|商务合作|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产品答疑|网上举报中心|互联网辟谣平台|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