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21日,柬埔寨,暹粒,吴哥窟。郭子鹰的旅行建议是,出发前可以看看这几部电影:《古墓丽影》、《花样年华》和《虎兄弟》。)
人物:郭子鹰
39岁。北京人。曾供职于会计事务所、旅行杂志、旅行社,2005年辞职旅行,著有《最好的时光在路上》《我喜欢,路上的自己》《再见,大马士革》《只为这一刻》。
郭子鹰颠覆了我对“自由旅行者”的想象,他似乎跟一般上班族没有区别,旅行,拍照片投稿,写书。这个有十多年自助旅行经验的摄影师,不能准确说出自己到底去过多少个国家,他没有数签证章的习惯;电脑桌面不是他拍的照片,而是代表“灵光一现”的普通灯泡图。这几年,他一回北京就宅在家里,以至于我们约见面时,对地点的选择都费了一些功夫,后来我在万圣书园等,他差点没找到地方。
他称自己是理想的现实主义者,不否认信马由缰的旅行方式,但仍然推崇有计划的出行。对现在很流行的说法“到某个地方去发呆”,他也不以为然。“旅行干吗?要发呆为啥不在家发呆。他们说这些话肯定想表达一些别的什么。”旅行,就踏踏实实地受你该受的罪,享受自然给你的快乐。
他说,很多东西要轻拿轻放,对还没理解的东西,不能轻易砸碎、讽刺、否定。
11月2日,北京访郭子鹰,听他说旅行的“技巧”,以及34个国家走过后,旅行对他,还有万般可能。
没有预谋的旅行是悲催的,但也有例外
这是直奔主题的聊天。“好多人觉得,怎么让旅行感受最大化,那就是什么成见都没有,什么计划都不做。这种玩法我试过。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最后一句话他又强调了一次。
他说,欧洲有很多非常棒的节日,威尼斯赛船节,瓦伦西亚火节、法雅节……不提前一年,连酒店都订不到。而不在那一天到达,你看到的就是完全不同的一个城市。
瓦伦西亚火节,每年3月12日至3月19日,一场有预谋的大火让全城烈焰冲天,所有人载歌载舞,非常虔诚地庆祝神国和偶像的约会。但你若是3月20号去,那个城市就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又变成再平凡不过的商业城市了。
西班牙马德里,一定要去普拉多博物馆,但是你如果周一到,周二走,正好赶上闭馆日,什么也看不到。
土耳其的阿托米斯神庙,原来是“万佛朝宗”,后来毁于战乱,只剩下一根柱子,你不去了解曾经的故事,就会觉得它是乏味至极的无聊景点。
但也有例外。为了火车上偶然看到的一张海报,他放弃了去富士山。海报的主角是一个不知名的小镇“高丽”,“有一片花海,国外叫彼岸花,或者曼珠沙”,反正上面的信息很精确,“大概只有20亩,却标明了哪个区的花开过了,而什么花还没开”。因为好奇是否可以做得如此精准,便临时改变计划。当然,结果并没有让他失望。
再去一次:铺上大理石的大教堂,完全背离了高迪的初衷
城市在郭子鹰眼里并没有某种固定的性格,而随着去的次数增多,他每次产生的感受都不同。2002年元旦和2011年,他两次去西班牙圣家族大教堂。
第一次去,教堂的南侧基本已完工,整个环境却还是个“大工地”,戴安全帽的工人走来走去,橘黄色的吊臂鲜艳。所见一切给了他“开放悲悯”的感觉,“工人在那么伟大的建筑里面抽烟、喝咖啡”。
时隔9年再去,这里基本完工,除了中间最大的主塔,原来裸露的水泥地面已铺上了大理石砖。
他观察到与之前来访时建筑的细微不同:后期不够细致,一些高视点的观景平台已经装上玻璃、扶栏,客用电梯取代了工程电梯。让他觉得讶异的是,只有固定教友会的人才能上到某个特定的楼层。
“这完全背离了高迪设计的初衷。他是蛮精神性的一个人,一辈子单身,生活简朴,他把教堂作为献给上帝,体现众生平等、怜悯的概念的一个礼物。”据说,设计教堂时,一具表现耶稣诞生的雕塑需要一头驴的形象,皇亲贵胄纷纷推荐自家的驴做模特,但都被这位西班牙建筑大师拒绝,他最后选了一头累垮了的驴,主人是当地卖东西的老太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