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塘村的周围很安静,这是因为它的四周全是菜地、稻田和山林。雅塘村地势很高,它本来就是建在山头上,只要站在雅塘村四周边缘处或者没有遮挡的楼上,可以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比如劳动路上的汽车和行人,比如火车钻进隧道的身影。
雅塘村的出行很不方便,走路去最近的公共汽车站,成年人的步速也要15分钟。公共汽车是1984年还是1985年开通的,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得通车了一段时间后,又停了一段时间;只记得下大雪结冰的时候公共汽车是不敢往上开的;只记得早上6点到晚上7点才有公共汽车进入小区。但雅塘村的日常生活却很方便,粮店、煤店、蔬菜店(那时候没有农贸市场)、肉店(那时候叫肉食水产店),幼儿园、小学,中学则距离小区不远,银行、邮局、百货店、卫生所都有,完全就是市内的格局。周围宁静自然的乡村阻隔了城市的喧闹,加之城乡两元的户籍管理,这里就成了一块城市飞地。
雅塘村最热闹的地方有两处,一处是长沙电子仪器厂厂门这一带,小区所有的商店(那时还少有私人经商)都集中在这一块,环绕小区一圈的道路在这里是集聚点,居民出行、采买物资,这里是必经的地方;第二个热闹的地方,在进雅塘村那个长陡坡的东边,那里是华云机器厂的生活区,每周有一两个晚上放露天电影,如果遇到雅塘村那一晚正好停电,看完电影回到家又正好来电,那种欢乐和幸福感,跟中彩票感觉一样。
雅塘村共有42栋居民楼,这是我从雅塘村小区建设负责人柳少贵工程师(现在的项目经理)办公室墙上图纸中了解到的。这42栋居民楼,大多被附近厂矿企事业单位买来用作职工宿舍,如长沙汽车制造厂、纺织机械厂、自行车厂、东方纸箱厂、长沙第一服装厂。远在城北的长沙汽车电器厂,不但有一栋宿舍,还每天开一辆大客车接送职工上下班。像这样每天必须开客车来雅塘村小区的,还有省体育学院,他们没有宿舍在这里,每天早中晚三趟班车,是为接送在雅塘村小学读书的职工子女,可见当时雅塘村小学的教学水平和办学条件之高。今天看来,那便是早期的“学区房”,即使在三十多年前,也是城市稀缺资源。
兴建雅塘村小区,是为当时长沙市内一些重点工程腾地方。我所晓得的,韶山路窑岭人民路一带就有拆迁户搬到了这里。这些楼房即使是三室一厅,大多数也不过70多平方米,户型设计大部分成“品”字形和“田”字形,是当时城市居民最好的住房之一,只不过在“市里人”看来,这里“好是好,就是太远了”,已抵达当时城市的边缘。我有一个同学在24栋分有一套住房,结果他一天也没来住,两年后又还给了单位;与之相反的是我认识的一位家长,他为了独自得到与另一人合住(有的单位因住房不够,就采取三室一厅的房子住两户人家)的那一套房子想尽了办法,伤透了脑筋。
这些房子绝大多数不是用砖砌的,墙体和楼板都是预先用钢筋水泥浇筑好,再拼装起来,最大的特点是快,刚刚还是一块空地,转眼就一栋楼房立在眼前,好像搭积木一样;但对住户来说,最不好的地方是,任何钢钉都钻不进墙体,要在墙上挂张照片,都需要先用电锤打一个孔,埋上木尖才能让钉子生根。
一眨眼三十年过去了,小区范围内早就不止42栋居民楼了,当年小区道路两边拇指粗的小树苗,早已茂盛得遮天蔽日,环绕小区一圈的路也有了雅塘路的名称,原来居委会办公室、南杂店,对面的肉店、粮店、蔬菜店这些平房,以及周围的空坪隙地,都建成了高层的商品房。
小区的西边,当年冶金设计院准备从解放路搬到这里来,可能还是因为离市中心太远,在这里建了几栋宿舍和一所幼儿园后就没有再建,今天这里成了“汇城上筑”的楼盘。
半山美景的概念和原住民所建房屋不断靠近直到握手相接,又将雅塘村小区四周的山坡隙地全都变成了房屋。不过雅塘村原来的基本格局没有变,已经显现沧桑的老楼房,外墙上的“摔石子”(那时候外墙粉刷的一种方法,现在没有看到再采用了)都差不多掉光了,原来的铁质窗框大多都换成了铝合金,没有换的就锈迹斑斑。我想看清印在每栋楼两端墙上的栋号,只有“雅塘村九栋”五个字清晰可变,三十年的风雨早把印在其他楼栋上字的痕迹冲洗掉了。随之而来的,是电子仪器厂的位置成了“长丰源”小区,华云机器厂宿舍露天电影院那边传来的钢琴声音,好像在模仿着自然界的某种声音。
地质构造:白沙井层,岩石为距今约六七十万年的第四世中更新统。城市区划:长沙市雨花区雨花亭街道雅塘村社区。生活方便指数:138路起点站,有口碑很好的小学和幼儿园,商铺也多,若步行至出口的二环线天天渔港附近,则车流不息。最有意思的人:电子仪器厂行政科长老王,1982年雅塘村小学元年,他从工厂争取了600元资助学校,学校用这笔资金“武装”了长沙市第二支小学号鼓队(第一支是砂子塘小学)。最醒目的一个地标:长丰源的两栋高层。最值得推荐的好吃菜馆:进雅塘村的第一个路口处,“水煮肉”做得极好的菜馆,已经没有了,味道记忆至今。最值得推荐的一处流连地:雅塘村小学南面的“慈母林”,当年倾倒建筑垃圾的地方,学校建成后,第一批学生和家长在这里种下了许多树,现在树木长得比教学楼还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