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3月18日,一场爆炸后洞内烟雾弥漫,刘运双非常担心缺氧出事,但就在此时,却听到了另一头传来的声音, 最后的阻隔终于打通了。那一天,他们在洞里放起了鞭炮。
他甚至跑到山崖抄写古碑,将其翻刻至洞前以“增加溶洞的文化品位”
这是一场纯民间的旅游开发行为。
和很多地方开发溶洞旅游不同的是,刘运双设计的开发模式是以兰花洞所属的保坪村和兰花洞村两村村委会为投资主体,村民则可以投入资金或用劳力作为原始股份。刘运双解释,这种开发模式是为了维护当地村民的利益,避免政府主导引进投资者后,若不成功可能发生“卷款而逃”的情况。
在溶洞价值未被外界投资者看好之前,这种模式最初的确推动了开发,但施行至今,也令开发面临资金不足的瓶颈。据粗略估算,开发这个规模庞大的溶洞需要至少上千万资金,刘运双和村民的投资目前仅有100多万,刘运双“全部积蓄都用上了”,加上亲友投资一共约50万,占总投资一半左右。村民入股数额不等,最多的投资三四万。
溶洞开发初期,桂林一家公司答应为兰花洞安装灯具,开价80万,因村民无力承担而作罢。洞内以前用的是木质游道,现在改为铁质,但仍显简易。灯具陆续换了很多批,从传统灯到LED等,都是陆续小规模地换。因为资金缺乏,灯光布置也欠合理,而且电压不稳,我们三次进洞采访和拍摄,三次都停电,没看完即摸黑出洞。
兰花洞开发之初,周边地区的游客曾慕名前来观看,但更远地区的游客则极少。今年国庆黄金周期间,各大旅游景区爆满,但来兰花洞的游客寥寥,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几十公里外的张家界黄龙洞却一直游人如织。
刘运双和村民们还在艰难地维持着。逢每年的几次涨水,刘运双会和妻子进洞清理滞留在栏杆和道路上的垃圾,冲洗游道,由于洞穴较长,洞内垃圾被堆放在洞内一处低洼地方,今年就挑了三十担。他们夫妇甚至自己开凿了某处洞内通道。
为了吸引游客,他俩还跑到数公里外的山崖抄写古碑,将其翻刻至洞前以“增加溶洞的文化品位”。洞中目前有一段较长的平坦河滩,刘运双也打算筑坝将其做成水上游艇游览段。
为了开发洞穴,刘运双2005年和2008年各来住过几个月,自从2009年以后就长住当地,他位于原保坪乡政府的简陋房间里,墙上还贴着各种文件和标语。带我们在洞内采访时,刘运双走到一处石台前,开玩笑说,他死后骨灰就埋在此处,上写一副对联,“岩内第一鬼,洞中不二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