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湖南|新闻|城市|美食|时尚|旅游|汽车|同城|惠购|站点导航|世界杯

|邮箱|注册

新浪湖南

新浪湖南> 旅游>旅游资讯>正文

人们对洞很敬畏 除了碾米在洞外活动洞内人迹罕至

来源:潇湘晨报2012年10月16日09:51【评论0条】字号:T|T

兰花洞内钙华池,溢出的水沿池壁缓缓流下。兰花洞内钙华池,溢出的水沿池壁缓缓流下。

  “发潮”造就的“虎皮厅”,与石灰岩具有的溶蚀特性有关

  兰花洞是一个河流穿洞,2004年开发以后可走通。按河流的进出方向,兰花洞分前洞(出水口)和后洞(入水口),游人一般从后洞进,此处离原保坪乡政府所在地只有1公里。后洞是一个天坑,里面也有两个洞口,水从上方的洞口流向下方洞口,原来,这两个洞都有碾坊,供周边居民碾米,现已废弃,旁边小路边还可看到碾盘的遗迹。

  过去当地人对洞很敬畏,除了碾米在洞外活动外,洞内人迹罕至。

  出水洞筑有坝,是20世纪70年代修建小水电时所建,坝仍在,洞内潮湿,有淤泥,还有龙虾花、岩丸子、血蜈蚣等天坑独有植物(可作中药),据说以前还种过菜,但长得不好。

  77岁的保坪村村民刘年祥说,洞内经常突然“发潮(涨水)”,大晴天也是如此。涨水浑浊,被当地人形容为“犀牛滚澡”,刘年祥回忆上世纪70年代被生产队派来修电站时,“三四个月,就发了三四次泥水”。

  洞内的一处景点——“虎皮厅”,就与这“发潮”有关。

  虎皮厅洞顶和两壁都密布类似“豹纹”的斑点,用手触摸,粗糙。初次带我们进洞的向高志解释,这里有时候一年涨水五六次,有时候“一次也没有”,因为所处位置较低,且为低矮窟窿,涨水时就会被灌满,浑浊河水携带的淤泥粘在石头上便形成了斑点。

  第二次带我们进洞的刘运双,这位兰花洞的民间开发者则解释为,主要是因为石灰岩所具有的溶蚀性特征,石头易被水溶解,冲蚀后留下均匀凹点,淤泥粘在凹点上后,须有较长晾干期,便于结痂、粘紧,而洞内河流涨落规律恰是涨少落多,日积月累,结痂的淤泥便紧粘在凹点上。这种景观是多年形成的,非一时之功。

  向高志说,有的游客好奇想一探究竟,低处可触及的斑点都被手擦去了。

  洞穴后半部分的景观比较突出,在“又一村”,景色呈立体分布,核心景观是高达40米,由石幔、石笋、石帘、石钟乳簇拥着一根石柱,它被童潜明教授称为“浑身是宝”,抬头望,垂下的石幔仿佛倒挂生长的兰草,四周的钙华还在生长,闪闪灼灼。可惜的是,它连一个当得起它的美的名字都没有。

  而“琼楼玉宇”,则是对一根磕在石壁上的断裂石柱的命名,断柱的两部分之间,已长有新的石头。要多大的力量,才能让这根直径四五米的石柱摧折?要多久的时间,才能让断柱间长出新景?

  自发的民间开洞,“差不多一个月没看到太阳,人都变白了”

  9年前,从娄底418地质队退休的工人刘运双回到老家,带着保坪村和兰花洞村的农民开发兰花洞。

  洞中原有三层石头阻隔,在那之前,他只在儿时听老人说过,谷壳可以从后洞进前洞出,这个试验表明洞是通的,但打通兰花洞,并不容易。

  没有人知道洞里的情况,在当地人有神的世界里,洞里是一个神秘莫测的天地,每逢过年过节,都要来此祭拜洞神。很快,打洞的人就遇到了第一个障碍。

  他们过了“又一村”,遇到一潭水,水前方是石壁,没有人敢过去。刘运双以前搞过桥梁工程,他先把探照灯的线伸进水里试了一下,没有漏电,然后就举着碘钨灯往前游,一直穿过窄壁游到了一片开阔的水域,“从这件事以后大家胆子就变大了”。

  在“阎王殿”附近又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村民们用凿子凿,用炸药炸,打掉了前方的石头,却碰到下部伸进水底的石壁,虽然人可以潜水入潭,再沿着潭边石壁上攀出去,但这条通道显然不适合普通游客,他们只有打穿石壁开路。刘运双后来就是在这面石壁后面遇险的,当时他往一处更高的石壁攀爬,脚踩空,身体被绳子吊着悬在空中。

  在刘运双的带领下,村民们牵着线往前走,一边探路一边打洞,一直打到“大圣宫”上方的雷音寺——一处有很多石钟乳、鹅管的大空间,2004年以前,游客最远就只能走到这里。经过长时间探查,他们决定从两个方向往中间打,希望能打通这最后的障碍,贯穿兰花洞。

  那段时间里,他们天亮就进洞,很晚才回家,有时打通宵,好几个人“差不多有一个月没看到太阳”,“人都变白了”。

  他们都是拉着电线和电灯往里走,人走到哪里电线就安装到哪里,如果遇到阻碍,探查清楚后,就用电钻和空压机打通。凿石头的过程中,总要先试着打一下打火机,燃了,才可以继续施工。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精彩推荐更多>>

相关报道

发表评论

新浪简介|新浪湖南简介|广告服务|商务合作|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产品答疑|网上举报中心|互联网辟谣平台|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