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湖南|新闻|城市|美食|时尚|旅游|汽车|同城|惠购|站点导航|世界杯

|邮箱|注册

新浪湖南> 旅游>旅游资讯>正文

湘西茶峒小镇 浓缩的边城民族风情(图)

来源:中国文化报2012年7月29日【评论0条】字号:T|T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沈从文在《边城》的开首语中详细讲述了茶峒的地理位置。文中提到的“小溪”就是清水江,它将茶峒和对岸的重庆洪安镇、贵州松桃县分隔开来,蜿蜒曲折的江面勾勒出湘、川、黔的地界,山环水绕中,这座驿路小镇正静谧地体验世事变迁。

  茶峒的兴衰

  “茶峒”一词本是苗语,指汉人居住的小块平地。清同治年间编撰的《永绥厅志》记载,茶峒“地处湘、川、黔三省之中,因古传有两户汉人居此而得名”。茶峒镇的行政位置处于湖南花垣县,居民以苗族和土家族为主。

  考古发现,早在旧石器时代,茶峒就已经发祥文明。粗糙简单的石头打磨工具将边城茶峒的人类活动史追溯到一万多年以前。

  这个“鸡鸣三省”的偏僻小镇,在古时为西南官道上的重要驿站。清水江流经茶峒的水域与酉水相连,航船上通贵州省的松桃,下连湖南沅陵汇合成沅水直至常德。丰水时节,茶峒码头每天都有七八十条商船在此装船卸货,桐油、木材、药材从这里入川,川地的棉纱布匹、食盐在这里分流。这一来一往的商业交流使茶峒街市热闹非凡,系有“小南京”之称。

  茶峒作为湘西水陆要冲、军事重镇,早在明朝,朝廷就于此附近设立“崇山卫”。明政府为强化对西南边疆的统治,大力经营滇黔,茶峒因此迎来大规模的商业移民和经济发展契机。清乾隆年间,朝廷于茶峒设立“协台衙门”,以屯军为主体的大量汉族移民迁入茶峒,从事垦殖开拓。数百年的时间里,外来汉人为茶峒带来的先进生产工具和技艺,奠定了这里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格局。

  茶峒的再一次复兴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华北沦陷后,为解决沦陷区青少年教育问题,国民政府教育部于民国三十年(1941年)决定,在环境闭塞而免于战火的茶峒建立“国立茶峒师范学校”。一时间,新式学校、现代生活观念等元素在茶峒迅速蔓延,爱国热情高涨的青年再次点燃古镇的激情。

  然而,茶峒毕竟只是一个远离主流文化中心的偏僻山镇,每次外来文明涌入所带来的繁荣,最终又因长期封闭的自然环境、文化交流的滞后而重归于平静,这也是茶峒众多古文明元素得以完整保存的重要原因。

  当年的水码头变成了如今的边贸集场。一大早儿,扎着头帕,背着竹篓的土家族、苗族居民默默出现在古街中,与沿江的木质吊脚楼和老铺前厚重的柜台一起,描绘出湘西风情浓郁的画卷。

  沈从文的精神家园

  茶峒山清水秀,自古以来受到文人雅士的青睐,沈从文的《边城》更是让这里蜚声中外。小说将茶峒优美的自然风光,古朴的风俗,淳朴的人情融为一体,凝练出湘西独有的、诗一般美的境界。1983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凌子风特来茶峒拍摄同名电影《边城》,从此慕名而来的游客更加众多。2003年,经上级批准,茶峒镇正式改名为“边城镇”。

  民国十年(1921年),沈从文作为湘西地方武装中的一名文书随军由湘入川,曾于此小住两日,匆匆一瞥竟使小镇成为他心中永远的皈依与追忆。10余年后提笔倾吐胸中块垒,浓浓的湘西风情跃然笔端。时局动荡、社会黑暗,恬静闲适的“边城”成为沈从文梦想的精神家园,也成为广大读者缠绵于心的乡土情结。

  《边城》以20世纪30年代的茶峒古镇为背景,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以抒情诗般的优美笔触,描绘了端午赛龙舟、月光下唱歌示爱等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人性的善良与心灵的纯净。

  游览茶峒,小说《边城》无疑是最好的导游,“拉拉渡”“吊脚楼”等地方景观成为人们寻找“湘西印象”的最好去处。

  “拉拉渡”是小说中翠翠和爷爷谋生的工具。茶峒为湘、川、黔来往要道,清水江涨落无常,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当地人便将一根竹缆固定于河两岸,再在渡船中竖起两根小竹竿,各挂一个可以活动的铁环,将铁环穿在竹缆上,船夫只要用力拉动竹缆,渡船便慢慢地驶向对岸。如今的“拉拉渡”渡绳已经由竹缆换成了铁绳,依旧摆渡着来往的居民和游客。

  清水江沿岸的吊角楼依旧壮观,穿斗式结构、斜木柱支撑的木屋一字排开,长约600米。与以前不同的是水泥柱代替了木桩,青砖代替了板壁,但有一处木楼是特意保存的,相传翠翠当年就是在这一木楼上看她的情人在江里捉鸭子的。照例,每年端午,三省边界的年轻男子赛龙舟、抓鸭子,而三省边界的女子便站在河堤上、吊脚楼上为他们加油鼓劲。激动之处,女子们早已丢掉了矜持,忘情地呼唤着心中的名字。

  湘西风情的缩影

  茶峒不大,像小了一号的凤凰古镇。一条正街穿镇而过,光滑温润的石板路时而响起马蹄叩击的声音,正街两旁是湘西随处可见的两层木楼,二楼雕花的栏杆和窗户温馨甜美,一楼门面,大大小小的曲尺柜台一路排列开去。

  和凤凰一样,茶峒的神韵也全在临河的堤岸上。河堤由巨大的麻石条砌成,间或出现在凌空飞檐的吊角楼中间。相传,这些条石是穿着草鞋的先民从大山深处运来,和着汗水铺砌而成的。于是,奔腾而来的清水江在这堤岸变得柔顺,江水幽幽地拍打着石壁,轻轻哼唱着这码头上曾经发生的悲欢离合。

  除了美景,茶峒的美食也别具特色。血粑鸭、本地腊肉、辣椒米粉以及山野菜等都是值得一尝的美味。茶峒临靠清水江,江里出产的鲶鱼更是绝世美味。在河堤的农家餐馆找一处临窗的桌子,一面是青山碧水、桨声灯影,一面是红酸汤熬着的鲶鱼,让人不禁感叹生活的惬意和美好。

  按照当地习俗,“赶边边场”的时候,三省边界的各族人民,无论男女老少都要盛装打扮,到茶峒集市上逛一逛。集市上百货、土产、补锅的、阄鸡的、拔牙的游医、占卦的相士……应有尽有、热闹非凡。年轻的男子还可以向心仪的女子“讨”糖或果子,以试探对方的心意。

  边城地区的居民为了酬神还愿,还经常表演内容多为“忠、孝、节、义”的傩戏。除此之外,花灯剧也是盛行的民间曲艺活动。每年春节,本地和附近村寨的各色花灯汇集茶峒,从正月初九玩到正月十五晚上,是茶峒最隆重的节日之一。

  远山深处有人家,或许正是封闭与贫困在无意中帮助我们守住了茶峒这一现代文明汪洋中的孤岛。

相关报道

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更多>>

微博调查

新浪简介|新浪湖南简介|广告服务|商务合作|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产品答疑|网上举报中心|互联网辟谣平台|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