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浏阳网

  大围山中学推行校内垃圾分类

  “97班,废纸1.5斤,塑料瓶5.4斤;98班,废纸1.6斤,塑料瓶1.1斤……”昨天中午是大围山中学例行的可回收垃圾称重时间,各班值日生将在教室分类投放的可回收垃圾送到学校分拣中心,由环保志愿者称重、登记后入库。

  可别小看这些废纸、塑料瓶、易拉罐,积累起来也能卖好几百块钱呢,这笔钱将用作班费和资助贫困学生。学校教育处和团委负责人表示,实行垃圾分类以来,不但实现了垃圾减量,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环保意识和习惯,从而影响家人、辐射社会。

  浏阳日报记者罗时茂

  源头分类

  各班垃圾在教室分类投放培养学生环保习惯

  在大围山中学教学楼北侧,有一间崭新的绿房子,这是学校11月份刚启用的可回收垃圾分拣中心。

  “两年前,这里是垃圾池,后来放置了垃圾桶,但都不能解决夏天的气味问题。”学校教育处主任李伟平介绍,之前,垃圾一股脑投入露天垃圾池,焚烧会产生废气,尤其到了夏天,雨水浸泡后,会发出难闻的臭味,影响教学。

  为响应镇政府垃圾分类的号召,探索学校垃圾减重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方式,今年5月份,在教育处和校团委的组织下,从全校422名学生中招募了34名环保志愿者,“首先想的是把可以回收的废纸、矿泉水瓶清出来可以卖钱,烧掉了可惜,还造成环境问题。”

  于是,教育处在教学楼一楼放了两个大箱子,由环保志愿者引导学生将废纸、矿泉水瓶分类投放。后来为了便于管理,干脆在每个教室放一个垃圾箱和两个袋子,垃圾箱放不可回收垃圾,袋子分别放废纸和矿泉水瓶,到了一定量就联系废品店来回收。

  “今年上半年从5月份开始实行,还卖了532块钱呢。”校团委书记王婧介绍说,根据环保志愿者的一致意见,用这笔钱购买必需的学习用品赠送给了贫困学生。

  更重要的是,各班在教室内把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分类投放,培养了学生自觉养成垃圾分类的环保习惯,教室内、校内公共区再也看不到乱扔垃圾的现象,从源头实现了校园垃圾减量。

  集中分拣

  志愿者定期称重、记账卖掉当班费、资助学生

  看到这条路子行得通,今年10月份,学校将垃圾池改建成可回收垃圾分拣中心,靠墙摆放了一排编号的垃圾桶,每班一个,各班每天将不可回收垃圾倒入桶内。外间是可回收垃圾分拣、称重区,内间则分成纸类、塑料类、金属类、玻璃类、布类、有毒有害类和其他类等7个小隔间,可回收垃圾分类归集存放。

  昨天上午,记者在分拣中心看到,各种可回收垃圾都被打包堆放,地面干净整洁。为安全起见,存放废电池、电子产品、废旧油漆桶、过期药品、废旧灯管、杀虫剂等有毒有害类可回收垃圾的小隔间还上了锁,平时由总务处统一收集。

  “大家在把水喝光后,都会把矿泉水瓶子压扁、拧紧,就可以节省空间放多些。”100班的鲁珊同学说,牛奶盒也会压扁,自觉投放到教室相应的袋子里。

  按照规定,每周二、五的中午是可回收垃圾称重、计数的时间。昨天中午,各班值日生将班上收集的可回收垃圾送到分拣中心,交给环保志愿者再次分拣,将误入的不可回收垃圾或分错类的垃圾挑选出来,再称重,并登记到台账上,最后打包入库。

  不到半小时,从9个教室收集来的可回收垃圾就分类存放到了相应的小隔间。记者看到,数量最多的是矿泉水瓶,其次是废纸。

  称重、计数、存放都由环保志愿者完成,每次各个班级各种可回收垃圾重量是多少,台账都分门别类注明。李伟平说,从下一次开始,卖废品的款项将有60%返还到各个班级用作班费,40%留在团委,用来资助贫困学生。

  “实现了变废为宝,培养了学生垃圾分类的环保习惯,还把一个露天垃圾池变成了学校的风景线。”学校党支部书记廖林生高兴地说,实现了一举多得。

  □相关新闻

  大围山过半村(社区)实现垃圾分类

  浏阳日报讯(记者罗时茂)我市从去年开始推行垃圾分类试点,目前,各乡镇、街道正在积极铺开这项工作。大围山中学作为大围山镇垃圾分类的试点,效果明显,其他村、社区的垃圾分类工作也有声有色。目前,该镇12个村(社区)已有过半实现了垃圾分类。

  每户分别摆放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桶,每个片区设立一名保洁员,负责辖区可回收垃圾的收集,不可回收垃圾则由环卫公司清运。

  保洁员将可回收垃圾分类后,送到镇上的分拣总站集中处置,再进行变卖。所得费用返还、补贴给保洁员,以提高其积极性。

  从2016年起,大围山镇在全镇12个村(社区)推行垃圾分类工作。目前,该镇已有6个村(社区)实现了垃圾分类。其中,上坪村、大围山村、白沙社区是浏阳市垃圾分类示范村,金钟桥村、北麓园村是长沙市垃圾分类示范村。

  大围山镇整治办主任钟交明介绍,近年来,该镇结合美丽乡村建设,采取镇、村(社区)、户三级保障投入,加大环境卫生整治力度,今年11月9日,顺利通过湖南省爱卫办现场检查验收,成为我市今年两个“湖南省卫生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