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撤销的名城称号
严振越过新修的仿古宅院,古城的另一面浮现眼前:原来密密麻麻的居民楼已经被悉数铲平。
这是重建的另一面:拆。
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这位领衔编制《聊城古城保护与整治规划》的“古城卫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按照当年规划,应当对古城建筑原样原修,并留存部分居民,“这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然而,聊城地方政府却只是采取了该规划的壳,反以大拆大建的方式将古城的历史街区拆除,“就剩了一条假裤子”。
“想完全恢复之前的古城格局和街巷已经很困难了。”一位聊城匿名文保官员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二十年前,正是凭借这些文物古迹和古城格局,聊城得以跻身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推倒重来的聊城已经成为负面典型。在2012年6月召开的“纪念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设立三十周年论坛”上,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痛批“拆真名城、建假古董”的行为,直接点名聊城,“成片历史街区被拆掉,统一建仿古建筑,一个设计图纸、一个时间建出来的”。
不惟聊城,中国诸多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街区都在成片消失。
所谓历史文化街区,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
2011年1月起,住建部与国家文物局联合开展了三十年来首次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检查。按照进度,检查于当年7月即宣告结束。但结果未对外公布。
这注定是一份不容乐观的结果。参与检查的赵中枢曾透露,在全国119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有13个名城已无历史文化街区,还有18个名城只剩一个历史文化街区。按照规定,有两个以上历史文化街区的才能申报历史文化名城。
阮仪三则称,没有了历史街区的名城可达二十多个,此外还有一半以上的历史文化街区是不合格的。
赵中枢说,历史文化街区消失的原因,有的是在1982年国家划定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时尚未划定历史文化街区,但更多是划定之后却人为拆毁。
2009年4月,南京市“危旧房改造计划”将历史街区列入改造范围,安品街、南捕厅等一大批老街区被拆除殆尽。“大同的善化寺和上下华严寺周边,原来是一片历史街区,现在也全部建成仿古建筑了。”阮仪三说。
此外,1949年以后产生的历史街区几成空白。据赵中枢观察,目前中国还能找到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遗留下来的人民公社旧址,仅余河南、四川等地的两三处。
事实上,依照检查通知规定,对已不具备条件的名城,由住建部与国家文物局向国务院建议列入濒危名单或者撤销称号。但是,“专家们有个担忧,摘掉一些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帽子,他们就索性不要了,要他干什么?很麻烦的。”阮仪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