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7月17日讯(记者 蒋小康 实习记者 綦雅倩)在郴州市电视台从事技术工作的倪亚玲,每逢周末,都会与一群热心环保事业的同伴,沿着耒水流域郴州段(郴江河)捡拾垃圾。他们常被沿岸居民误认为是环卫工人、捡垃圾的,或者是“傻子”,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湘江守望者。
7月16日,2012年三湘环保世纪行调研采访活动启动。华声在线记者跟随第三组采访团,按照既定路线抵达了“中国有色金属之乡”郴州市。这座矿产资源潜在价值达2651亿元的城市,自去年始,正在进行一场声势浩大的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工程。但在倪亚玲看来,虽然郴州市委市政府上马了一些治污项目,关停了一批采选矿厂,但目前的治污效果仍难说理想。
现状:治污效果初显,但仍任重道远
16日晚间,50岁的倪亚萍走进记者的房间,“这么多人?”这个已经从事环保志愿者工作4年多的女人,似乎被记者们手中的长枪短炮所吓到了,面露难色。坐定后,一谈起郴江河的水质状况,顿时变得口若悬河。
郴江河自古被称为郴州市的母亲河。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上游矿产开采造成的污染,这条河流失去了昔日的波光粼粼、水清益驶,难以再用“美”这个词来形容。要么是洪水滔天,要么是污浊不堪,而大多数时候是干涸见淤泥、垃圾遍河床,许多沿岸的老居民将其称之为“臭水沟”。
倪亚玲说,以前郴江河沿岸的居民没有水喝了,可以直接从门前的河里挑水喝,闲暇时还可以下河捉鱼捉虾。“但是污染最严重的时候,郴江水连洗衣服都不行,更别说喝了”。
一个更加令人心痛的事实是,不仅郴江河,郴州市境内的东河、西河等河流,均因污染变“色”。16日下午,在东河,记者看到,这条正在治理中的河流,由于河道淤塞,已经“瘦”的像一条沟。
令人欣喜的是,在西河治理工程中的沙滩公园项目附近,呈现的则是另一番景象:尽管是周一,带着小孩前来这里游玩的人仍然让这个公园显得人气十足,他们用从海南运来的海沙堆砌出各种想要的造型。
旁边的展板上展示着这里以前的状况,西河流域周边矿厂众多,乱采滥挖猖獗,大量含有重金属污染物的固体废弃物、选矿尾渣堆集在西河流域两岸,居民日常用水受到影响。2008年,郴州市委市政府、苏仙区区委区政府开始对采选矿厂进行拆除、搬迁。
到今日止,区域内的采矿厂由原有的428家减少至28家,选矿厂由原有的245家减少至27家,尾矿库由原有的107处减少至28处。2011年3月,西河治理一期工程启动,对区内居民实行集体拆迁,采取企业招标建设、政府买单的模式,深埋尾矿尾砂,这才有了记者团今天看到的沙滩公园。
郴州市人民政府介绍说,全市共有25个项目纳入了“2011年湖南省计划启动重金属污染防治项目”,其中就包括对东河、西河等河流的重金属污染治理项目,且已全部动工。但受制于资金困扰等难题,目前一些工程项目的进展略显缓慢。据了解,目前25个项目所需资金中,地方配套资金计划到位率仅为39.5%。在采访过程中,多位郴州市政府及苏仙区政府工作人员均表示,中央配套的资金有限,地方政府配套的压力非常大。
“这些年政府的治理举措都比较积极主动,也有了一些明显的成效。”倪亚萍突然话锋一转,她说重金属污染治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全解决问题的,目前治污效果仍然有限,一些“看不见”的河流污染依然比较严重,“希望政府也能关注到这些小的河流,因为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困扰:环保意识淡薄,设施欠缺
“在河岸上的一个村庄边上有几个村民在聊天,询问他们关于河水的状况,他们说河水水质不好,他们的饮用水就是在村上打井,村民说打出来的井水其实就是流来的河水,吃了对人身体不好,村子里有很多村民都得了尿结石,每年死于癌症的病人也不少,村民自己说是跟饮手水有关系,到底和饮用水有没有关系还要调研。”
这是倪亚玲2011年9月10日随绿色潇湘郴州分队曹阳、石川、兰花草、成召等人前往两江(东江和郴州)交汇口考察水质,所记下的活动日志。倪亚玲告诉记者,她又一个习惯,每次志愿者活动结束会都会记下日志,“记录历史与变化,也是记录自己”。
翻开倪亚玲的这些日志,发现除了记录工作外,也会有对活动的总结及困扰。曾经有一次,倪亚玲与志愿者一起,徒步郴江河,发现河面飘满了死猪,旁边的河水散发出阵阵恶臭。倪亚玲找到附近的村民了解情况,村民的回答让她痛心。村民说:“丢到河里水冲走了,看不见心就不烦了,再说不扔河里,这么多死猪也没地方扔。”
“我与我的同伴花了4个月沿着郴江河的源头走到入河口,竟然没有发现一个垃圾桶。”倪亚玲说,沿岸村民环保意识的缺乏与环保设施的欠缺,是湘江治理绝对不能忽视的大问题,“要解决这两个难题,就离不开政府和居民意识的提升,而志愿者无疑能扮演好环保宣传员的角色。”
聊天中得知,目前最困扰倪亚玲和她团队的难题就是没有政府的支持,资金匮乏。她们的资金来源除了会费、捐款、义卖义拍款项及民政局每年资助的五千元,“没有得到环保局的任何资金支持,只有偶尔联合环保部门做活动,会获得环保局的场地支持。”
在倪亚玲眼中,理想的治理模式应该是:政府出资立项,对于重点区域上马重点工程重点治理;民间志愿者团队得到政府的支持,不断组织活动,向沿岸居民灌输环保意识。只有政府力量与民间力量携手,才能早日取得湘江重金属污染治理的胜利,还母亲河清澈,给子孙后代留一江干净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