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学抗战期间老校长胡庶华的墨宝、展现湖南大学辰溪校区“鱼鳞式”校舍的照片、“湖南大学校址”的石刻……11月底,辰溪县文管所和湖南大学在搜集湖南大学抗战期间在怀化辰溪办学的资料时,发现了上述文物和一批珍贵档案。12月中旬,记者联系上湖南大学辰溪办学的两位亲历者——93岁的彭国波和76岁的张必津,二位老人向记者讲述了湖大师生在抗战期间烽火西迁,求学报国的故事。
“鱼鳞”校舍,“口里吃人,肚内讲话”
1938年4月,日军第四次轰炸长沙,湖南大学图书馆和第一、第五学生宿舍被炸毁倒塌,学校师生死伤100余人。日军轰炸高校的暴行,加速了湖大西迁的进程。
在湖大搬到辰溪锦浜乡龙头垴村后不久,彭国波就进入湖大教务部担任老师。因为搬迁工作很急迫,辰溪的校舍只能因陋就简。刚到辰溪龙头垴时,“那时的教室是枯黄的草地,或大树地下,用木板做几块小黑板,背起便走。一面晒太阳,一面讲学理,一组一组,一群一群布满了龙头垴。”这种生活直到1940年元旦教室落成。
彭国波告诉记者,辰溪校舍除矿冶室为砖砌楼外,其他都是鱼鳞状木板平房,至1942年共建成校舍124栋,其中被日军炸毁9栋。这种房屋在湘西十分罕见,当地人感到好奇,便编了顺口溜:“老大老大,刺刺卡卡,口里吃人,肚内说话。”这个顺口溜把湖大称作老大,把用钉子钉的木板说成“刺刺卡卡”,教室门进人说成吃人,教室里讲课称为肚内讲话。
1945年抗战胜利后,湖南大学从辰溪迁返长沙,“复临”岳麓。由于当时长沙的校舍损毁严重,员工于是将辰溪的鱼鳞状校舍拆除,用校舍的木材和竹篱笆糊上泥巴建成临时图书馆和阅览室,后改成员工宿舍,而这一住就是半个世纪,“复临舍”因此得名。
罕见墨宝,再现老校长抗日报国的决心
在辰溪县潭湾区教育办退休的张必津76岁,在过去8年里他一直致力于搜集湖大在辰溪办学的资料。他找到了一位名叫刘际嵩的人,刘的父亲刘瑛光当年参与筹建湖大,与当时湖大校长胡庶华关系很好,手中还有胡庶华亲书的对联。
据张必津介绍,湖南大学搬到辰溪龙头垴村建校的过程中,辰溪籍知名人士刘瑛光参与湖大筹建工作。刘瑛光为筹建湖大奔前跑后,龙头垴校区征地、拆迁、建房之所以完成得比较快,和他的辛勤奔波密不可分。
1942年底,胡校长因支持青年学生的爱国运动受牵连,被调到重庆任职。离任之际,胡校长题写两幅手迹送给他,对联为“勤事自有无事日,尽心方是快心时”;中堂题词为“尧舜事功,孔孟学术,此八字是君子当今急务。或问何处下手?曰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此是孔孟学术;使天下万物皆得其所,此是尧舜事功”。
现任湖大校长赵跃宇10月在辰溪探访期间看到这方墨宝激动地说:“大教育家胡老先生写的墨宝不多,尤其是留给后人的墨宝真迹少之又少,在辰溪能看到胡老先生的墨宝真迹真是奇迹,这件墨宝将作为辰溪湖大纪念馆的镇馆之宝。”
■记者 甄荣 通讯员 彭世文 向宏庆
相关链接
1937年12月,为使湖南大学免遭战火蹂躏,当时的国民政府决定将校址西迁至辰溪县城对河的锦滨乡龙头垴村。至1946年3月迁回长沙,湖大在辰溪办学近8年。
胡庶华(1886—1968) ,著名教育家,冶金学家,湖南攸县人。1932年至1949年,曾三任湖南大学校长。第一次任校长时,省立湖南大学尚在初创阶段,他提出“承朱(熹)张(栻)之绪,取欧美之长”的口号,亲自作《湖南大学校歌》,以“忠孝廉节”和“整齐严肃”作校训。1940年至1943年第二次任国立湖南大学校长时,为避战乱,学校迁至湘西辰溪。他提出“于艰苦中谋恢复,于安定中求进步”的方针。1945年第三次任湖南大学校长时,做了大量工作,恢复战火毁坏的长沙岳麓山校园,扩大办学的规模,成为拥有文法理工商5个学院、20个系的综合性大学。1949年初,确定了国立湖南大学决不迁校台湾的原则,保证了湖大完整无损地转到人民手中。
分享到:
长沙市第二届“人民满意警察”、“拥警模范市民”评选,请为您心目中的满意警察拥警市民投上一票...[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