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湖南

《追爱》之父张建永:湘西文化的春天已经来了(2)

来源:华声在线-三湘都市报 2012-03-05 13:26:28

  把湘西民族原生态节目搬上春晚

  《追爱》的成功上演,获得了高度肯定。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中央电视台龙年春晚湖南省送演的节目《追爱》,对张家界魅力神歌文化传播集团及《追爱》节目组表示祝贺。湖南省委书记周强批示要求,全省宣传文化战线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追爱》表现的是湘西瑶族从母系社会流传下来的恋爱、婚礼风俗——在月亮从东山升起的时候,瑶族小伙就会三五成群聚集在钟情的女孩楼下,弹起琴唱起歌,向心爱的姑娘表达爱意。姑娘要挑的意中人是勇敢、智慧、技艺超群的,于是看谁能不用楼梯爬上高高的木楼,获胜者方能赢得姑娘的芳心。他们爱得自由,爱得热烈,爱得疯狂。这种原生态的爱情,澄澈如泉,浓烈如酒,为久在凡尘里的世人提供了一份真纯的情感盛宴。

  作为湖南本土民族类原生态节目的代表,《追爱》成功登上春晚,其独特魅力究竟何在?

  张建永说,《追爱》的独特魅力在于它的歌、它的舞、它的情。要展示湘西的少数民族,就要展示其独特性,《追爱》给我们呈现了一种最原生态的爱情。瑶族这个少数民族的爱情呈现方式很独特,瑶族男女青年的爱清澈如泉、浓烈如酒,再加上瑶族音乐旋律很美、很抒情,融入了瑶族长鼓舞的元素,整个舞蹈让人沉陷在一场纯美的情爱盛宴中。

  《追爱》的民族特色明显。它呈现少数民族文化的方式就是其民族特色。音乐、舞蹈和杂技高度有机结合,极其准确地张扬了少数民族文化的要素。而《追爱》里展现的爱情就是它所要突显的人文情怀,歌颂少数民族这种大胆的、纯洁的、火辣辣的爱情。

  《追爱》的成功,首先在于《魅力湘西》巨大的声誉和口碑。当初在《魅力湘西》创作会上,张建永首提瑶族特殊的恋爱方式,并且亲自写出供导演思考的创作文本,之后以王原平为主的整个创作团队共同努力,几经编排打磨,呈现出叹为观止的演出效果,最终被央视选中。

  张建永以其卓越的创意策划,助使《追爱》成为经典,他当时写出的创作文案标题是《追爱相思楼》,后来演出单位为了迎合观众口味改为《爬楼》,直到央视选中这个节目之后,才去掉《爬楼》这个较为粗俗的标题,取张建永《追爱相思楼》这个名字的前两个字,形成现在的《追爱》。张建永亦由此被誉为“《追爱》之父”。

  据记者了解,自《追爱》节目亮相央视春晚后,慕名前往张家界观看的游客很多,每晚都有数千观众赏《追爱》。同时,张家界各景区、旅行社、演艺场所也抓住机遇,将山水健康欢乐游与实地欣赏民族节目《追爱》巧妙结合起来,推出“健康张家界、快乐赏《追爱》”等特色旅游线路。张家界市政府更为敏捷地将“追爱”提升到整个张家界旅游理念层次上,提出张家界的旅游口号就是“追爱张家界”!

  文化产业发展要有5块板子

  《追爱》在中国最高、最大、最具权威的媒体央视上演出,对提升湖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和湘西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追爱》可以说是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范本。它让我们知道,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要紧紧扣住本土文化的特征,要准确张扬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

  张建永说,就《追爱》这个节目本身而言,如何保持其被关注的热度意义已经不大,在整个《魅力湘西》演出队节目中,比《追爱》更好更有意义的节目还有一些,只是有些节目不一定适合春晚舞台而已。但是《追爱》上春晚这件事,对于发展整个大湘西的文化创意产业来说,有一定的启发意义,那就是民族文化产业应该努力去发掘少数民族文化中有价值、有特色的东西。

  如何将大湘西丰腴的文化资源规模化、持续化地发掘,推向市场,变为真正雅俗共赏、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文化资本?

  张建永做了一个比喻,“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就好比一个水桶,要组成这个水桶,有5块最重要的板子。”

  第一就是党委政府。政府要积极支持,要解放思想、开拓思路,制定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第二就是创意,原生态的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就犹如一个矿场,如何将这些原材料转化成生产力,创意很重要。一个高明的创意能将积淀在历史中的,甚至落后的文化元素转化为积极的、可感可视的文化产品。第三就是强大的创作队伍。它的作用就是把创意加以实现。第四就是有远见卓识,比较强势的营销队伍。他们懂得市场规律,懂得怎样在市场上营销自己的产品。第五就是有远见的投资商。

  “这五块板子连结在一起,才能推动一个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张建永说,湘西的CDI(即一个地区的文化存量、文化聚合力)非常丰富,在全省14个地州市中,仅次于长沙。当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把文化作为立国之本和核心动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正是湘西大展拳脚的时候,大湘西文化产业的春天已经来了。

  张建永透露,他曾打算在凤凰策划一台叫做《凤凰故事》的民族文化演艺,它的文化内涵和规模都将是《魅力湘西》的几倍,但由于种种原因,至今尚未推进,有点遗憾。他现在正为吉首市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计划在吉首做一台比《魅力湘西》更大、更辉煌的民族文化演艺,以促进整个大湘西的民族文化产业发展。

  高校人文社科要加速生产力转化

  《追爱》和《魅力湘西》的成功,让张建永得以更进一步审视民族文化和民族经济之间的关联度,他也更为坚信,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今天,高校的人文社会科学应该走出象牙塔,为社会发展服务。

  张建永认为,在传统的发展模式中,民族文化和民族经济关系不是很大,少数民族文化也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这实际上是一个错误的认识。在以GDP为唯一指标的发展模式中,生态、能源、环境、气候、地质都遭到了破坏,人们的精神空虚了,思想也贫乏了。

  张建永策划《魅力湘西》时发现,文化要素通过创意和创作进入市场就变成了文化商品,并能拉动一系列的产业发展,也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增长。而文化要素要如何转化为文化产品呢?张建永认为,首先要积极挖掘、发现、研究具有少数民族文化要素的事物,特别要注重挖掘可以转化成产品甚至发展成产业的事物;其次,将那些具有观赏性、震撼性、感染力、原生性的要素融进需要表达的对象之中,并且将这些要素加以放大、夸张,与当代大众审美欣赏习惯结合起来,进行艺术性创造,才能完成民族文化元素通过创意转化为文化产品和文化产业的过程。

  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乃至文化产业,需要大批创意和创作人才、管理和经营人才。因此,张建永认为高校应该在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历史当口,主动承担起这个责任。但是,以现有的大学培养模式和办学理念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因此大学必须转变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实践创作能力,努力培养文化产业方面的人才。

  张建永说,在文化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后,高校一方面应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弥补国内创意人才的奇缺,另一方面可积极投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实践,实现人文社会科学的“产学研”。

  据悉,吉首大学于3年前在湖南省内较早设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并将于今年开始招收文艺与文化创意产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创意人才。目前,在张建永的带领下,两个团队正在主持“吉首市文化创意产业规划”和“武陵山区(湘西)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编制。这是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者走出书斋,直接参与到社会发展的重要步子。

  “吉首大学有很多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科,如果能够让这些经典学科走出象牙塔,走到经济建设的第一线,它们就能够转变为生产力。”张建永说。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分享到:

新闻排行榜

  1. 1湖南代表委员建议设“雷锋奖”
  2. 2袁隆平呼吁补贴农民提高粮食收购价
  3. 3委员热议改“雷锋日”为“雷锋月”
  4. 4袁隆平建议把石油补贴的钱补给农民
  5. 5南方八省共谋早稻增产出路
  6. 6长沙两名副县级干部因违纪被立案调查
  7. 7资兴:上千同事亲友送别殉职记者
  8. 8长沙司机错把油门当刹车追尾面包车
  9. 9世界最大涂鸦版雷锋头像长沙面世
  10. 10外地考生在湖南参加高考不受限

专题-访谈更多>>

2012两会--民生中国之湖南

2012年全国“两会”将分别于2012年3月5日、3日在北京开幕......[详情]

热点视频更多>>

新闻图说

时尚美图

饕餮美图

娱乐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