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记者 苏莉 蒙志军 肖军
通讯员 金中平 周晓鹏
正在开展“三严三实”教育活动的当下,溆浦县原县委书记孙学辰的感人事迹,近日在当地的微信朋友圈里广为传唱,他们以诗歌的形式,缅怀这位为人民谋幸福的好公仆。
1975年冬天,溆浦县深子湖水库建设工地,孙学辰第一个跳下冰封的河床,挥起铁镐,一镐下去,河面砸开一个窟窿。当年他身先士卒的一幕幕,迄今仍在溆浦县老百姓当中口口相传,他留下的“深子湖精神”,至今仍在鼓舞着溆浦人民。
10月底,记者来到溆浦,踏访深子湖水库,采访孙学辰当年的老同事、老战友,听他们讲述这位老书记在溆浦工作3年多时间,留下的点点滴滴。
“今年冬天拿不下深子湖,先砍我的头!”
10月30日,从溆浦县城驱车一个小时,来到35公里开外的深子湖水库。站在坝顶,放眼望去,水库碧波荡漾,坝下良田千顷。时至今日,这座水库仍出色地发挥着灌溉行洪的作用,令全县三分之一的稻田受益。
1975年6月,孙学辰调任溆浦县委书记。当时的溆浦,水利设施落后,产粮大县陷入“大灾大减产,小灾小减产”的尴尬。
修建深子湖水库一直是溆浦人的愿望,但地质结构复杂,建设难度大。一个冬天如果完不成,下游50公里范围内的房屋良田,都将被来年春汛冲毁,连县城也保不住。谁敢冒这个风险?
“为百姓造福,怎能怕担风险?”1975年8月28日,深子湖水库一期工程开工。孙学辰在动员大会上誓言:今年冬天拿不下深子湖,先砍我的头!
数万民工浩浩荡荡开赴深子湖。有当年的诗为证:大干浪头绘蓝图,军民大战深子湖,艰苦奋斗4个月,敢叫高峡变平湖。
孙学辰把办公室搬到工地,带领县委领导和民工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县委会议在工地上开,有人来找他汇报工作,他放下担子,抹一把汗,坐在石头上听汇报。
挑土、抬岩、凿眼、放炮,孙学辰样样都干,一天劳动十几个小时。68岁的退休干部,原溆浦县政府办主任肖汉文仍记得,孙书记专挑重活干,120斤的担子挑起来就走。累得便血也忍着。
日夜奋战,原定4个月完成的大坝填筑和溢洪道开挖任务,仅用了98天完成。大坝枢纽工程完成后,经验收合格,无论建设速度还是质量都是省内一流,被水利专家称为“水利建设史上的奇迹”。
下乡“三件宝”:铁钎、竹竿、锄头
孙学辰工作拼命,却不是蛮干。搞农田建设,他是专家。
溆浦上任伊始,孙学辰首先迈开双腿,向农民群众、基层干部请教。一个多月就把全县情况摸了个遍,提出建设“三大工程、十大样板”,一方面抓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抓旱土改造,提高旱粮产量。
孙学辰常说:人骗地一时,地骗人一年,不能搞虚的。他总随身带着“三件宝”下乡:一根铁钎、一根竹竿、一把锄头。
走到田间,他用铁钎往地里捅一捅、用锄头扒一扒,批评责任人:土太浅,不利于保肥保水。农田旁的堆肥,他拿竹竿戳一戳,就知道里面“有没有料”。
采访中,肖汉文给记者讲了一个小故事:一个农民推着粪车在路边翻了,大粪泼洒了一地,孙学辰乘车经过,立刻下车,卷起袖子用手把大粪捧回桶里。他说:我也是农民出身,这个肥料值钱!农民从司机口中得知帮他捧大粪的是县委书记,连忙感叹:这样的县委书记找不到!
从不用公家食堂一瓶热水
77岁的夏鸿柳,当年担任孙学辰的秘书。他说,孙书记要求严格出了名。
孙学辰要求,艰苦奋斗,先从县委做起。县委规定:县领导下乡都不准招待,不准吃酒,开餐交足饭钱。
夏鸿柳回忆,按照孙书记的要求,他搞了一个账本,下乡在哪里吃饭,多少钱,一一记在账上,每半个月和孙学辰的爱人结一次账。作为北方人,孙学辰酒量好,但在溆浦3年多没有在外面喝过一杯酒。
孙学辰不仅严于律己,对妻子章青英的要求也非常严格。章青英回忆,孙学辰要求她“工作竭力干好,经济上绝不优先享受”。 在溆浦期间,孙学辰夫妇就住在革委会大院一个十几平方的平房里,前后两间房,里间住人、外间做办公室。冬天自己做煤球烧水,不准到机关食堂打一瓶热水。勤务员从公家炭房里拿了一盒木炭放到孙学辰家里,被他勒令退回。
1979年2月,孙学辰调到怀化地区工作。章青英说,离开溆浦后,直到2008年去世,孙学辰心里一直牵挂着深子湖,总是说,溆浦那么困难,最大的心愿就是看到百姓享福。
“孙学辰时刻把溆浦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上,把自己的一切置之度外,为了党的事业奉献终生。这正是”三严三实“的精神典范,这是我们身边的典型,可信可学,我们一定要把这种精神一代一代发扬下去。”溆浦县委书记蒙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深有感触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