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型独特、绚丽多姿的苗族银饰令世人叹为观止。2006年,苗族银饰锻制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几千年来,苗族人为了家里的一两套银饰,往往缩衣节食,殚精竭虑,这不禁让人思考和探究,苗族银饰到底有何奥秘?

  银饰叮当,讲述着古老苗乡的传奇往事;载歌起舞,画出苗族少女的婀娜多姿。这里是凤凰,这里是苗乡,今天我们来到这里,在有意与无意之间,拾起那一段段失落的历史碎片。两名苗族少女,一个叫吴小梅,一个名叫黄小群,她们是闺蜜是发小,两人认识20年了,今天小梅打算送小群一个手镯,因为她快要结婚啦!

  苗族少女吴小梅和黄小群,是苗族女儿中的其中两个。在出嫁之时,闺蜜之间就会提前一两个月,开始帮忙着手准备新娘出嫁的行头,因为在美丽的苗族姑娘心中,银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她们认为,白色代表着一种纯洁,完美无瑕。相信以后她的爱情,也是一样的,像白银一样纯粹,可以过一辈子下去。

  在古老苗乡,苗族银饰在重大节日以及婚姻嫁娶之时,苗族姑娘会从头到脚穿戴上白银头饰,项圈,项链,手镯,衣服等,一身行头下来,少则七八斤,多则二三十斤,她们认为,银饰可以辟邪,可以驱毒,让家人远离灾难。

  头上有些像百合一样的造型,那百合在出嫁的时候佩戴这个,肯定是百年好合,那你再看,这个地方有些是凤凰,有些是蝴蝶,因为在苗族这边,蝴蝶是非常崇拜的一种动物,它是代表着母亲,也是代表着妈妈的意思。

  苗族人崇拜的图腾,直接反应在苗族银饰的造型和图案之上,这些造型与图案,与苗族先人的创世信仰,是有着直接关联的。比如铃铛,铃铛是辟邪的,他们会用这种银饰来记录,因为那时候没有文字,先人就只能用这种花来表达,在迁徙过程中,他所看到的东西,就是这样子的。

  苗家姑娘身上穿着的银饰,闪闪发亮的一件件艺术品,着实让人感到惊艳,这些银饰到底是怎么锻造出来的?我们找到了一名叫杨洪江的男子,是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的州级传承人,已有16年苗族银饰锻制的从艺经验。

  杨洪江首先画了一个初稿,有花,有鸟,有蜻蜓,这么喜庆的图案,两位姑娘都非常满意,有了初步的想法后,接下来就要开始融银了。

  以前的融银,可能是用木炭来融银,但是现在的话,我们是接近现代的生活,是现代的场地,会用液化气氧气这方面来制作原料,所以技术会更好一点。

  融掉的白银倒到这个容器当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银子,一瞬间就感觉就要凝固了,敲打的时候,一瞬间就变得这么坚硬了。因为要保证白银手镯的美观性,白银在不断地捶打当中变得越来越细,越来越有韧性,接下来,苗族银饰独有的拉丝工艺就要开始着手准备了。

  杨洪江说,目前最细的,能拉倒0.2毫米。如果要把粗的线,要拉到最细,还要三四十道工序。而这一根根银丝,也将在手工艺人的巧手之下,编织成为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图案造型。

  随后,手工匠人也必须将银质手镯上的不同图案,不同部件一个个细致编织出来,而后再一个个焊接起来,就这样一个精美绝伦的银质手镯需要花费手工匠人10天左右的时间。

  61岁的龙正益是苗族银饰手工艺人,做这个已经有40个年头了。他21岁就开始跟父亲学习,家里祖祖辈辈都是做这个工艺的。

  银饰为什么能在苗族形成一种独有文化呢?而这一切,却与苗族人民世世代代苦历磨难是分不开。

  苗族银饰宣讲员田程告诉记者,当时这个地方都叫穷山恶水,环境很差,世世代代苗族人民用了这个就发现,我好像用银子,我身体就会适应这样的环境,久而久之,口口相传,苗族银饰就越来越发展壮大,它不仅仅是文化的一种承载,也变成了生活的一种习惯。

  如今,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苗族银饰也迎来了新的春天,以旅游促进非遗,将非遗反哺旅游,如此这些苗族银饰手工匠人的脸上也重现往日的笑容。

  苗族银饰手工艺人 龙正益:现在老了,生活平平淡淡过下去就好了。

  一根根藤条,其实这象征着编制的幸福,就像之前龙师傅说的,他希望在这片土地上面,可以平平淡淡,安安稳稳地过完自己的一生,我们其实也希望,我们的非遗文化,也能够在这样的平平淡淡,安安稳稳的前提下,能够走出一条新的道路,我们也希望我们的手工匠人,能够用自己手上的技术活儿,闯出一片自己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