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地道的北京人,身居北大学府多年,然后做出决定,实行南下,在洛阳待了3 年,继续南下,投身在湖南永州一所普通本科院校:湖南科技学院,已逾12年。这是张京华先生多年来的工作与行走路线图。

2015年元月深圳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    学校供图2015年元月深圳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 学校供图
国学读书会在校园讲座。      学校供图国学读书会在校园讲座。 学校供图

  居永州,有难有易有失有得

  久居湖湘大地并非易事。当地人道,夏季湿热,气温在30度上下徘徊,人就浑身湿透,湿衣湿裤成天包裹着身体,何其难受。冬天则寒湿,室内室外气温几乎一样,南方人不习惯冬季开热空调,在室内太冷,多靠多穿厚厚的衣服解决。

  张京华说,是啊,很难受。以前在北方几乎感受不到空调的存在,在南方,除了酷热,季节就直接跳到了寒冷,似乎不存在春与秋;居住山区,湿气能将卫生纸弄得潮潮的,书页经了雾气的浸润,再一晒,就会卷起角……但是这并不重要。如果是想着如何过好日子,单纯享受生活,这可能是大事。但是张京华眼里看到的,更多的是身居永州的好处,这些好,北方也比不上。比如这里山多水好,空气好,环境佳,常年有青枝绿叶在,这里的鱼特别好吃,蔬菜丰富又新鲜,光就这些物质方面的条件就足够奢侈!

  同时,工作上,或许失去了一些在京城的文化圈、朋友圈,享受不到国家政治文化中心的种种便利,但却能轻松获得永州当地非常丰饶的文史研究题材、资源,这些材料更是张京华的心中所好。南方北方,各异其趣,牡丹华贵,菊花散淡,莲花清雅,都好,没有对与错。

  心有好之,心向往之。越往中年,思想越成熟,越知道自己心底的追寻。大概到达湖南的第一天起,张京华就知道他所要寻找的东西是什么。自然,也就做好了抵御湿热、寒湿的心理和精神准备,而且那都不算事。

  欧阳修曾诗评柳宗元时说,“投以空旷地,纵横放天才。”张京华的路线图却是主动的作为,投身自然山水,拥抱湖湘文化,他亦期待自己和他所带领的学生们,以前人为榜样,投身空旷地域,释放天然才华。

  好了,同学们请安静下来,现在开始读书

  张京华在湖南科技学院的主业是担任大学学报主编,次业是教授中文系和新闻系的《古代汉语》等10多门课程的选修课,次次业是成立一个国学读书会,带领学生们根据兴趣爱好,博览群书,开展实践性探索与研究性学习。他鼓励学生说:“读书也是一种信念。有五百年的修行,才会出一个真正的读书人。”

  永州的摩崖石刻成了这个国学读书会的重要学习内容之一。九嶷山、浯溪、朝阳岩、淡岩、拙岩等地,留下张京华和学生们的多少足迹!张京华介绍,摩(磨)崖石刻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石刻艺术,是磨平了山体上天然的石壁,在其上刻文记事的一种形式。摩崖石刻起源远古,永州所存的摩崖石刻,是唐宋以来,历朝历代到达永州或一段时间在永州为官的人们留下的珍贵石刻,其中唐代石刻占湖南省的50%-56%,宋代石刻占湖南省的65%-66%。全国北宋石刻共计344种,湖南有64种,占全国总数的22%,居全国第一位,而这64种北宋石刻全在永州。这些石刻作品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

  永州以前是谪贬之地,后来虽然不是谪贬之地了,但也属边远地区。柳宗元被贬到此,之后宋代党争纷纭,一茬一茬被贬者来到永州,留下主要是文学作品的石刻内容。留下石刻作品的名人特别是书法名人不乏元结、黄庭坚、米芾、颜真卿等名家巨擘。

  学习研究摩崖石刻,包括进入这个国学读书会,还真得有点板凳要坐几年冷的功夫。张京华说,他带领学生做的功课,主要是做些学术训练,比方研究摩崖石刻,就要开展田野考察,通过拓片、查找文献、注解诗文、照相配图等方式,获取大量一手资料,形成研究材料和论文。这些都是大学生课堂教育教学的补充,对专业学习来说仿佛是“边角余料”,但常常成为了大学生们自主学习与研究的主打。

  “这里是大学,学术训练不仅补充学生的知识,更引导学生判断、思考,寻找论据,确立方法,师生会一道寻找研究的最终结果,不一定有预设的标题答案,却常会收获惊喜的果实。”张京华欣喜自己在这所普通的省属二本学校里,也遇到许多喜欢这种学术训练的学生,“湖南学生聪明,每个人的智商都没有问题,只要能够静下来读书与思考,有恰当的引导和点拨就行,有愿意读书的、愿意跟我的,就好。”

  网上有个段子说,“我想静静”。对方“啪”地一巴掌质问,“谁是静静?”你看,人生想静一静是多么难的事?!张京华在受访中反复强调,是的,大学生必须静下来,静下来读书,是一种优良品质;然后我会给出学习和研究的建议,以个人的积累和经验教以方法,提供研究的路径参考。

  湖南曾是越南人最喜爱停留的地方

  张京华与他的学生有一个研究选题,叫“湖南与越南”。咋一看一个是中国的省份,一个是外面的国家,有什么关系?张京华说,关系大着呢!

  历史上,越南是古代中国的四个同文国之一。自秦到清2000多年的历史,越南约有1200年是作为中国的郡县,约有900年是作为中国的藩属。1885年《中法新约》签订,清政府被迫承认越南为法国的殖民地,中国失去对越南的宗主权。一直到20世纪上半叶,汉字仍然为越南的官方正式文字。

  作为中国郡县或中国藩属的越南,北上京城朝拜或上贡,须取道广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东等地,从后来的资料看,其中湖南可能是那些朝贡官员们最欢喜停留的地方。湖南山清水秀,气候滋润,刚刚上路不久的新鲜感尚存,他们在湖南留下了相当多的激情澎湃、歌颂湖湘历史文化的诗文作品。

  记者上网查找到越南人范师孟1345年北使过湖南写下的诗歌《过潇湘想娥皇女英》:

  “湘水北连青草湖,

  年年枫叶映菰蒲。

  帝妃一去殿门闭,

  红日下山啼鹧鸪。”

  还找到了张京华教授的学生彭丹华的诗注作品,其中有越南人黎光定作品《登拱极楼》,诗注中说“楼在橘洲,长沙府城对岸”。诗是这样的:

  “长沙湘水转苍茫,

  拱极楼头望岳阳。

  汉傅文章遗古树,

  楚臣忠愤逐苍浪。

  诗临画槛云随步,

  酌就花栏雨洗肠。

  淡薄可怜禅味冷,

  一瓯山茗客情芳。”

  近千年时光,越南人北上出使中国,在湖湘大地的行脚、诗文唱和以及所流传下来的故事,就是一部洋洋大观的奇书。他们的一个周期行程约1万公里,历时近两年时间。在湖南境内,有一条沿水路的线路,基本上是按照永州、衡阳、湘潭、长沙、湘阴到岳阳,再出湖南到武昌。

  就截取这一段或许是当时就最为生动的行旅故事来做课题。张京华在湖南率先开展对湖南和越南文化的研究中,自费1万多元购买了复旦大学出版社的越南典籍《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25卷本,与学生一起写出了越南使者咏贾谊、咏元结、咏柳宗元、咏周敦颐等10多篇有影响的论文公开发表。他写的《三夷相会》论文首次以4万字的篇幅在全国权威社科刊物《外国文学评论》上刊发。在他的影响、指导下,他的同事、学生也对湖南与越南文化史课题开展了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