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能杰在拍摄《村小的孩子》公益纪录片中的留守儿童。均为蒋能杰 供图蒋能杰在拍摄《村小的孩子》公益纪录片中的留守儿童。均为蒋能杰 供图
《村小的孩子》公益纪录片海报。《村小的孩子》公益纪录片海报。

  记者 贺文兵 通讯员 章清清  

  昨日,湖南师大 礼堂,由“85后”伢子蒋能杰耗时6年拍摄的公益纪录片《村小的孩子》在此展映,让众多大学生看得热泪盈眶。目前,该纪录片已在北京、广州、长沙等20多 个城市免费上映500多场。今年11月,该纪录片获得了第三届凤凰视频纪录片大奖的最佳纪录片长片奖。而去年,该纪录片还在德国法兰克福中国电影节获得观 众票选一等奖。如今,片子里提到的留守孩子们,因为被关注,生活和命运也在发生改变。

  拍纪录片的他曾是留守儿童

  蒋能杰的家乡在邵阳新宁县一渡水镇光安村,那是一个位于广西全州和湖南东安、新宁两省三县市边境的偏僻山村。据统计,全村1700多人,900多人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多达80%。蒋能杰本人在童年时也有过父母外出打工9年的经历。

  长大成人后,蒋能杰认为影视作品中关于留守儿童现状的表现并不全面真实。“我为什么不自己让村里的留守儿童发声呢?”蒋能杰说,这就是他拍摄纪录片的初 衷。2008年,在湖南农业大学平面设计专业读大三的他开始攒钱买设备,暑期在长沙打工赚了3000元,发现想要买的DV设备要8000元,最后他找亲戚 同学借了5000元。

  2009年寒假,蒋能杰拍摄了第一部表现留守儿童生活的纪录片《路》,这也是《村小的孩子》前传,时长30分钟,“试图从孩子的角度反映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教育等问题。”

  耗时6年拍到留守儿童真实一面

  大学毕业后,蒋能杰一开始在北京光线传媒做后期制作,月薪5000元。半年后,当他听说家乡唯一的村小光明小学代课老师都难找时,他和堂兄两人“很冲动”地辞掉了工作,赶回家乡拍摄。

  蒋能杰还当了一个学期的代课老师,教数学。学校条件差,师资力量差,孩子们学习基础差……在代课期间,他拍摄到了最真实的镜头。片中,他问每个留守孩子长大后想做什么,答案大都是“打工”。“为什么打工?”“因为有钱。”

  在蒋能杰眼里,村子好像陷进了“打工”的宿命。6年跟踪拍摄,村里大部分孩子初中毕业就出去打工,有的寒暑假就去打童工。没有收入,对蒋能杰来说,拍摄 无疑是一场漫长的考验。堂兄一年后终因生活压力被迫放弃了拍摄。而他没钱了就去找份工作,有了点积蓄再继续拍摄。   

  孩子们的命运因纪录片而改变

  蒋能杰为了将镜头深入家庭,定下5个孩子作为长期拍摄对象,“他们在留守孩子中是比较典型的代表。”

  范小媛(化名)姐弟跟外婆生活。初中三年,范小媛靠每年暑假南下广州打童工挣来自己和弟弟的学费,学习之余,还要烧柴做饭照顾弟弟;7岁女孩蒋云(化名)自幼由奶奶带大,几乎没出过村……

  在拍摄过程中,蒋能杰有意识地接触爱心人士,希望能够帮助到这些留守儿童。2009年,读初三的范小媛在镜头里说“初中毕业后就会去打工,因为家里送不 起”。初中毕业考试时,她考上了重点高中,但费用高。一所普通高中通过蒋能杰得知情况后愿意为她减免所有学费,范小媛最终进入这所高中就读。如今,范小媛 已是广西桂林航空工业学院的大三学生,她也是村里同龄人中唯一考上大学的女孩。

  纪录片播出后,蒋云也得到许多爱心帮助,有志愿者带她来长沙玩了3天。更重要的是,如今在读小学五年级的她,理想不再是打工,而是“做服装设计师”……“我有一个心愿,希望有专业团队加入,继续跟踪关注留守孩子,因为他们代表着中国一代乡村儿童的命运。”蒋能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