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上市公司半年报已于近日全部公布完毕,随着4万亿投资工程的逐步收尾,高铁和房地产连续两年的高速增长期戛然而止,被誉为“中国制造业脊梁”的工程机械行业的产销增速回落幅度和持续时间均超过市场预期,三一重工、徐工机械以及柳工等企业净利润分别出现了13%—70%不等的下滑,唯有中联重科万绿丛中一点红,逆势创下了21.47%的增长,被市场奉为工程机械股的“定海神针”。
外有危机重重深不见底,内有强敌林立虎视眈眈,中联重科凭什么能够在市场如此低迷时依然创下大幅增长的奇迹?带动并撑起了这个行业的高速发展?这个问题引得诸多市场分析人士很想探究其因,经过我们仔细梳理中联重科20年来的科技创新与国际化发展之路后发现:“做核心技术的引领者”——这是中联重科保持常胜的不二法门。
20年创新 撑起中国制造脊梁
今年是邓小平“南巡讲话”的20周年纪念日,恰巧的是,今年9月28日,中联重科也将迎来其创立20周年纪念日。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所谓中国制造业“脊梁”的中国工程机械市场几乎完全被国际厂商占领,国内厂商被指在“夹缝中生存”。而就是在这种险恶的环境中,时任建设部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副院长的詹纯新带领一个只有7个人团队和借来的50万元,于1992年创建中联建设机械产业公司,并在1993年成功开发出中国第一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混凝土输送泵,当年销售10台实现产值400万元,率先将顽固的外资封锁撕开了一道口子。
在对第一代产品进行技术改造的基础上,公司第二年推出了第二代混凝土输送泵,当年实现爆炸式增长,年净利润达1100万元。据中联重科一位老员工回忆,“就是詹纯新董事长当时也没有想到,他们率先走出的这一小步,成功地踢开了民族工程机械产业爆发式发展的大门”。此后,詹纯新带领的中联公司便暗暗发誓,一定要打一场民族工业的“翻身仗”,挺起这个脊梁。
2010年,中联重科宣布成功研发全球最大塔机——水平臂上回转自生塔式起重机,它能将240吨的重物吊高至210米,相当于一次将60头大象吊高至70层楼的高度。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世界第一塔机”打上了“中国制造”的铭牌,而这个铭牌上的名字,就是中联重科!
如今的中联重科,已经用铁一般的事实证明了其“核心技术引领者”的地位无可撼动。2012半年报的数据显示,“报告期内,中联重科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248%,居工程机械企业榜首,并位登中国PCT(PatentCoOperationTreaty)申请全国五强。”相比三一重工等工程机械同行,中联重科在很多领域“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转战海外 贴上中国智造的标签
如果只满足于国内市场的创新龙头地位,中联重科恐怕仍难以获得今天的傲人成绩,而打破藩篱“走出去”,实现国际化的创新,才是中联重科的制胜之道。
2001年,中联重科正式收购英国保路捷公司,初步尝试“走出去”的科技创新之路。2008年6月25日,中联重科宣布斥资2.71亿欧元收购意大利CIFA公司100%股权,引起境内外媒体的极大反响,此后中联重科与CIFA的组合取代了竞争对手普茨迈斯特,成为行业新的掌门,并保持了混凝土机械业务在全球销售收入和市场份额的两项第一。
“洋为中用,中西融合”,中联重科很快体会到了国际化创新的好处。2012年7月,中联重科融合CIFA最新欧洲技术自主研发的80米碳纤维臂架泵车正式投入使用,该设备可将C25混凝土泵送到19层以上高楼,一举刷新泵车泵送高度的世界纪录。该产品的问世,标志着中联重科已经牢牢掌握了世界最尖端的混凝土泵车臂架技术,成为同行业中当之无愧的领头羊。
据公开资料显示,中联重科目前行业技术覆盖率已经超过75%,平均每天就有一项新技术、新产品诞生,其自主研发的我国第一台六桥底盘百吨汽车起重机、多功能军品车、TCR6055-32大型动臂塔式起重机、LTXM2100露天铣煤机等,均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技术空白。此外,全球最长臂架的三桥底盘泵车、全球最长四桥6节臂泵车、国内最大的塔式起重机、国内最大的越野轮胎起重机等,几乎都成了国内工程机械制造行业的引领性产品。
标准之战 国家利益之胜
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工程机械承担着为很多国民经济部门和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生产工具的任务,可以称为“手段型”产业,具有战略性、基础性的特点,其创新成果极大推动了一批重要产业的发展。毫无疑问,工程机械扮演着国民经济“基础性产业”的角色,这个被誉为制造业“脊梁”的行业引人关注。
可以想见,没有中联重科等企业生产的三桥底盘泵车、四桥6节臂泵车、大型塔式起重机、LTXM2100露天铣煤机等等优秀工程机械,我国正着力发展的风力发电、建筑施工、桥梁建设、资源开发等重要产业将遭受严重制约。而真正制约工程机械产品发展的要素之一还有“标准”。
众所周知,“标准”已经成为市场营销的制高点,谁拥有标准谁就能拥有市场,在市场上拥有更多话语权,更有竞争力。但在国际竞争中,中国工程机械企业此前一直受制于人,其中“标准”控制就是最重要一点。“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技术,三流企业做生产”,除了在国内行业产品创新和技术升级上,中联重科一直充当“引领者”的角色外,面对国外标准控制,中联重科发誓“一定突破”。2012年5月21日,经国际标准化组织技术管理局(ISO/TMB)批准,国际标准化组织/起重机技术委员会秘书处(ISO/TC96)由工业革命发源地英国迁往中国,而中国的落户单位正是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谁拥有了标准,谁就拥有了话语权,而话语权又将转化为竞争力”。一位工程机械制造业业分析师指出,“这是我国第一个装备制造业的国际标准化秘书处,如此高技术要求的国际组织落户中联重科,不仅表明中联重科已经在全球起重机行业具有领先地位和主导作用,而且对整个作为‘脊梁’的中国装备制造业来说,都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
中联重科有关负责人表示,“一项标准被纳入国际标准,往往可以带来极大的经济利益,甚至能决定一个行业的兴衰。而中联重科作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将自己的先进技术转为国际标准,不仅是提升行业竞争力之本,更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