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湖南|新闻|法制|鲜城|图片|城市|健康|视频|旅游|社会|教育
衡阳

新浪湖南>衡阳>资讯>正文

衡阳走出的中国工程院院士 捣弄“洋白菜”50年

2018年10月10日 11:27 衡阳发布 

  原标题:捣弄“洋白菜”50年,他是衡阳走出的中国工程院院士

  1973年,方智远和课题组在国内率先利用自交不亲和系途径育成我国第一个甘蓝杂交品种“京丰一号”,从而结束了我国甘蓝新品种长期完全依赖从国外引进的被动局面。从20岁进入中国农业科学院开始,他就与甘蓝结下了不解之缘。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位从界牌银溪村走出来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蔬菜遗传育种专家方智远的故事。

方智远院院士

  界牌镇银溪村人,先后在衡阳县升平小学、银溪桥中心小学读书。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原所长。

  “863”计划生物技术与现代农业领域专家组成员。

  50年来,方智远只关注甘蓝(衡阳本地的包菜是甘蓝的一种)这种蔬菜,因为它的种子长期完全依赖国外引进,通常被叫做“洋白菜”。

  “‘洋白菜’种子不但贵,而且质量还难以保障。1967年,两广、福建等地种植的近100万亩甘蓝,百分之六七十开花却不结球。方智远第一次看到地里一片一片未熟抽薹的甘蓝,农民心疼得直掉眼泪。当时他就下定了决心,必须要研究自己的甘蓝品种。

  甘蓝一年只开一次花,育种周期长,有时候做几千个组合,也不一定能选出一个好的品种。方智远从不气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整地、播种,钻进试验田,一颗一颗地给甘蓝授粉,筛选优良杂交组合。

  方智远出生在衡阳县界牌镇,这里邻近南岳,山清水秀。1944年,衡阳保卫战打响,战火肆虐,野蛮的日本兵闯进村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那时只有5岁的他跟着父亲躲进后山。兵荒马乱的童年在他幼小的心灵中产生了只有国强才能民安的意识。

  1957年,方智远在衡阳市一中念书。在这里,方智远遇到了一个影响他一生的人,那就是当时的生物学老师,生动的教学让他对生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至于后来上大学,他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生物学专业。

  通过千万次的组合实验, 1973年,方智远和团队收获了第一个甘蓝杂交种“京丰一号”。此后,方智远和课题组又陆续育成了适于春秋不同季种植的报春、双金、秋丰等6个早中晚期配套的优良品种,从而使甘蓝在市场上能够四季常见。

  在中国的正北方——内蒙古乌兰察布冷凉蔬菜院士工作站,几十种甘蓝品种正在地里熟睡。

  当地寒凉的自然环境曾是农业发展的短板。在方智远的支持下,通过对甘蓝、土豆、胡萝卜等冷凉蔬菜的新品种研发,乌兰察布如今已成为全国三大冷凉蔬菜基地之一,当地每年种植甘蓝、大白菜、西兰花、胡萝卜、洋葱、南瓜、莴笋等冷凉蔬菜60万亩以上,产品远销全国20多个省区市,出口俄罗斯、蒙古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农民每亩纯增收入1000元以上,冷凉蔬菜已经被列为乌兰察布四大农牧业优势产业。

  方智远一生所有的精力都在甘蓝上,北京南口试验基地里的秋甘蓝, 从播种一直到采收,他都要去看(甘蓝)不同时期的变化。随着台风“安比”抵达京津冀,这让出差多日的方智远有些不安,担心甘蓝会受到台风带来的大暴雨的影响,他抵达北京后,没顾上回家,第一时间就赶赴南口检查秋甘蓝苗。

  在方智远的办公室,衣架上常年挂着一顶草帽、一件雨衣,这是他准备随时下地用的。

  积攒了十几年的数千份甘蓝种质资源,被他细心地裹成小包,密封在干燥器内,十几个偌大的玻璃罐占据了办公室三分之一的空间。

  据他妻子透露,他白天上完班,有时晚上还会把资料拿回家继续做, 一年最多在过年时休息一两天。三年前,他竟然在南口(基地) 干了一个冬天,然后,刚一开春就病倒了,他对科研的这份热爱和执着,是无可比拟的。

  相继问世的一代又一代甘蓝新品种,具有很明显的优质、丰产、抗病、抗逆等特性,比原来的主栽品种平均增产10%以上,亩产值增收200元。

  方智远和同事们更加频繁地下农村办培训班,手把手教农民做,毫无保留地把成果拿出来跟农民共享。方智远出身于农村,更能体会农民的辛劳,他一贯认为种子不应该卖太贵,育种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农民得到实惠。

  “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大道可走,只有向上攀登,不畏劳苦、不畏险阻的人,才有希望攀登到顶点。”这是方智远读书时在日记中写下的一段话,这些年来,他一直把它作为自己的座佑铭,在农业科研这条道路上勇往直前。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