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国斌 通讯员 吴双江
7月4日,湖北省启动“传统文化进校园行动”,参与该行动的100所小学,将把湖南九天星传统戏曲文化传习中心制作的戏曲动漫,引进课堂教学。
前溯3天,7月1日,实景戏曲电影《老表轶事》在长沙开机拍摄,将于年内在广大农村上映。
传统戏曲穿“新装”
戏曲动漫、戏曲电影,是传统戏曲艺术与现代技术手段融合的产物。
戏曲动漫始于2007年。当年,湖南九天星传统戏曲文化传习中心启动中国戏曲经典原创动画工程,以动漫方式呈现传统戏曲中的经典故事。该工程计划制作京剧、昆曲、花鼓戏等54个剧种的100部戏曲,向青少年推广。截至目前,已经完成30多部戏曲动漫的制作。
去年10月26日,“传统文化进校园行动”首先在湖南启动,全省60所小学的孩子们,只要打开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站,就可以欣赏“九天星”制作的京剧、花鼓戏、黄梅戏、豫剧、越剧等剧种的经典唱段动画,并在教师指导下学唱。随着湖南戏曲动漫教学日益成熟,海南、湖北等省今年先后推广湖南的教学模式。
同是在去年,省广电局发起“湖南经典戏曲电影公益项目”,并成功拍摄了古装实景花鼓戏电影《五女拜寿》。该片今年1月通过国家广电总局数字电影节目平台上映,由于题材贴近百姓生活,放映员订购踊跃,至6月20日,全国农村院线共订购6.15万场,在放映平台中位列第一位。仅在湖南,这部影片已放映2.6万多场,受到农村群众的广泛欢迎和普遍好评。
7月1日,实景戏曲电影《老表轶事》开机。据悉,戏曲电影《刘海砍樵》也已完成剧本创作,将于下半年开机。省广电局还计划从祁剧、常德丝弦等湖南地方戏曲艺术中选择优秀剧目改编成电影。
台下观众渐稀疏
曾几何时,长沙是有名的“戏窝子”,剧院就有上十个。夜幕降临后,看戏听曲是市民的主要消遣方式之一。
然而,近些年来,鳞次栉比的高楼湮灭了当年的剧院,霓虹闪烁的酒吧包围了昔日的舞台,戏曲离城市渐行渐远。湘剧、花鼓戏、祁剧等地方剧,逐渐走向枯萎,陷入“知音少”的尴尬处境。
7月4日至7日晚,湖南省湘剧院在长沙红色剧院举行赴香港参加艺术节前汇报演出。阔别湘剧舞台10多年的老艺术家左大玢、王永光、陈爱珠、唐伯华再登台献演各自的拿手好戏。4日晚,左大玢、唐伯华、王阳娟等名角领衔演出《拜月记・抢伞》等精品折子戏,记者现场看到,600多个座位的剧场里,上座率仅5成左右,以中老年观众为主。
一辈子结缘戏曲的著名剧作家、湖南省剧协原主席范正明告诉记者,随着观众的更新换代及文化娱乐的多元化,年青一代的审美和爱好都发生了变化,传统的戏曲不再受年轻人欢迎,尤其是城市,以前是戏曲的主要阵地,如今丢失殆尽。
对比今昔,湖南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主任罗维很是感慨。“以前随便到哪演出,观众人山人海,现在公益演出还有观众,如果售票肯定没人看。”罗维表示,中心每年约演出125场,绝大部分是送戏下乡惠民演出,商业演出很少,还不到10场。
农村市场比城市稍好。益阳、衡阳等地的农村,每有红白喜事,便请剧团唱戏热闹一番。如衡东县花鼓戏剧团,每年演出200多场,大部分都属于此类。
影响可扩大,颓势难扭转
戏曲作为舞台艺术,没有观众就没有生命力。范正明表示,过去剧团为了政绩,忙于拿奖,而忽视观众需求,逐渐脱离观众,如今剧团要生存,必须再去争取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戏曲动漫、戏曲电影,用人们易于接受的形式来展示传统文化,激发他们对戏曲的喜爱,也是培养观众的一种方式。
“联姻”动漫和电影,在《艺海》杂志主编邹世毅看来,是顺应时代之举。“当今时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观众不适应进入剧场静心看戏,戏曲就要走出剧场和舞台,通过数字化平台,呈现给观众。”
“这有助于扩大戏曲的影响,让更多的观众了解戏曲。”湖南省祁剧保护传承中心主任刘登雄认为,戏曲动漫、戏曲电影突破戏曲表演的狭小舞台,让戏曲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同时,对戏曲进行改编,也能反过来鞭策剧团出好戏、出精品。
戏曲界人士普遍认为,与动漫、电影有机融合,既保留了戏曲艺术的神韵,又发挥了现代数字技术的特长,是继承传统后的创新。不过,他们仍然乐观不起来,因为仅仅改变戏曲的外在形式,还无法扭转目前的颓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