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民间借贷崩盘事件,引起了最高层的关注,让银行暂缓追债之类的措施成为必要的补救之策。
民间借贷在温州的兴起,有其历史的渊源。在改革开放之初,嗅到了市场机会的温州企业家们,创业之初筚路蓝缕,不可能从银行获得创业贷款,只能是依靠人际关系来组织资金创办企业,从而催生了繁荣的温州民营经济。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民间信用体系自然可以维持下去,但一旦经济面临整体性衰退、银行开始收缩银根时,就将对脆弱的民间信用体系形成严峻考验。
一方面企业发展需要获得信贷资金,另一方面温州已然积累了巨额的财富找不到合适的投资机会,则民间信贷必然活跃起来。
支撑民营经济繁荣的主体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天然就是很难的。中小企业由于其经营前景尚不明朗,银行很难对企业的经营态势做出准确判断,加上中小企业没有足够的抵押物取信银行,向银行贷款就难上加难。在这种情形下,中小企业只能通过某种民间信贷的方式来获得资金。支撑民间信贷繁荣的必然性在于:民间信贷是一种“熟人”信用,借贷发生在“熟人”之间,“熟人”本身就是一个强有力的信用保证;同时这种邻里乡亲之间的关系能让贷款方准确获得借款方的经营信息,有效克服企业信息不透明的问题。
另一方面,经过三十年的积累,温州民间具备了雄厚的经济实力。这些资金是需要获得投资机会的,于是这些年温州的资金不断地进入全国各地炒房、炒煤、炒矿,在这些投资渠道不再畅通时,温州资金自然就会加入“炒钱”的行列。在一个健康的经济链条里,企业利润的正常流向是通过信用体系投入扩大再生产,在经济高速增长期,这样的投资机会是畅通的,但当经济进入衰退期、实体经济经营陷入困难时,就需要有大的创新来开辟新的投资机会,即产业的转型升级,如美国的IT技术的创新催生了庞大的互联网行业,吸纳了巨额的投资资金。事实上到目前为止,我国的产业转型升级尚未出现大的突破,更复杂的一点是,我国很多行业是行政性垄断行业,不允许民间资金进入。这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让民间资金的流向分外逼仄。
温州民间信贷陷入窘境,对金融行业提出了风险警示,万幸的是,这种信贷的断裂只是发生在局部地区,应不至于对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产生整体性的动摇。试图就此斩断民间信贷是不现实的,以放松行业管制和产业转型升级来拓宽民间投资渠道、短期内可能性也是不大的。为今之计,需要管理层正视民间信贷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将民间信贷收编,纳入法制化正常化的监管渠道。管理层应下定决心,发放小银行和民间信贷公司的经营牌照,这种中小银行的建立,将能有效克服大银行不能准确获得中小企业经营信息的困境,将民间资金供给与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连接起来,用成熟的现代金融信用体系来取代脆弱的“熟人”信用,从而充分化解民间借贷脱离监管而隐含的金融风险。
9月27日下午14时51分,上海地铁10号线发生一起两车追尾事故,造成多人受伤,无人死亡。[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