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湖南|新闻|城市|美食|时尚|旅游|汽车|同城|惠购|站点导航|世界杯

|邮箱|注册

新浪湖南

新浪湖南> 城市>文化园区>正文

勇于创新 勤研不辍——张建新

A-A+2014年8月7日15:14新浪湖南评论

张建新,男,1958年5月出生,湖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基础研究组组长。他带领团队创造性提出的“地球化学因素转化非线性”理论及“地球化学矿化参数预测法”找矿评价方法,在湖南和广西境内新发现了一大批矿产资源;研究开发的“复合岩矿材料及其修复技术”,成功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填补了我国土壤污染治理领域空白;他主持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0余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18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7篇,出版著作2部。  张建新,男,1958年5月出生,湖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基础研究组组长。他带领团队创造性提出的“地球化学因素转化非线性”理论及“地球化学矿化参数预测法”找矿评价方法,在湖南和广西境内新发现了一大批矿产资源;研究开发的“复合岩矿材料及其修复技术”,成功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填补了我国土壤污染治理领域空白;他主持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0余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18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7篇,出版著作2部。

  张建新,研究员级高工,长期致力于地球科学和土地科学的基础研究,是获得国内同行业广泛好评的地质科研专家。他担任湖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基础研究组负责人长达20余年,所在的研究组因工作创新能力强、业绩突出连续被评为该院先进集体,其个人亦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20余年来,他身先士卒,带领他的科研团队淡泊名利,辛勤耕耘在地质和土地科研一线,创造性提出的“地球化学因素转化非线性”理论及“地球化学矿化参数预测法”找矿评价方法,在湖南和广西境内新发现了一大批矿产资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开展的文化层环境地球化学研究被誉为“所开拓的研究方向、制定的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以及经验,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价值”,并出版了我国该领域的第一部专著;研究开发的“复合岩矿材料及其修复技术”,成功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填补了我国土壤污染治理领域空白;他主持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0余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18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7篇,出版著作2部。

  首创地球化学勘查新理论

  1983年,张建新完成了参加工作首份科研成果“湘南不同类型铅锌矿床物化探找矿研究”的化探部分,一炮打响,名声鹊起。之后在短短的六年间,多次获得部、省级奖项。但张建新并未满足于目前的成就。“李四光曾经说过,作了茧的蚕,是不会看到茧壳以外的世界的。”张建新经常和他的团队说起这句话。他不断提醒自己和团队,之前的成就其实就是那层茧,他们不能被过去所束缚。

  在随后30年的项目研究中,张建新与他的团队一起经过无数次的外业现场勘查、实验、调查与研究,逐步将物化探找矿方法上升为理论,明确提出了“地球化学因素转化非线性理论”,并进一步完善了他的“地球化学矿化参数预测法”。得到国内地矿工作者和奚小环等知名勘查地球化学专家的高度肯定,认为对勘查地球化学的学科建设和地质找矿意义重大。实践中用此方法在湖南和广西境内新发现了都庞岭北西部韭菜岭钨锡矿、梧州大瑶山隆起南部金山顶金铜矿等一大批矿产资源勘查评价基地,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创新生态地球化学技术体系

  2002年,国土资源部决定开展“湖南省洞庭湖区生态地球化学调查”项目。当省国土资源厅领导带着这一消息找到张建新时,张建新激动不已。因为早在上世纪90年代,张建新便已开展了一系列的农业地质研究。其研究重点“湖南地球化学背景对柑桔、茶叶等名特优农作物的品质影响”,曾获地矿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农业部农业区划三等奖、省农业区划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由于农业地质研究涉及学科较为广泛,需要涉猎很多之前未接触过的知识,作为该项目总技术负责人,张建新深知要做好该项目压力巨大。张建新带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一如既往的激情,夜以继日地投入到该项目的每一项工作中。为了更快更好地完成项目突破,他将所有的空闲时间都用来研读各种专业书。一本张文彤的《SPSS统计分析高级教程》用一个春节假期全部读完,把他爱人都佩服得不行,同事们知道后更是钦佩不已,并纷纷向他学习。同时,他还坚持主动深入外业现场一线,细心观察,针对项目实践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设计技改方案,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

  他主笔完成了项目的立项建议书、可研报告、总体设计、区域评价设计、局部评价设计、区域评价报告、总报告,并主持、主笔完成“洞庭湖区第四纪环境地球化学”等专题,技术主持“洞庭湖区湿地地球化学评价与研究”,指导或参与完成其它所有30个课题的设计、研究和成果报告编写。

  他提出的生态地球化学的科学内涵、研究内容和技术方法得到专家学者普遍认可。该技术体系和成果被广泛引用和借鉴,如中国科学院吴艳宏博士完全引用定义的内涵;运用地球化学的定量分析方法构建模型,被评为国内领先水平,成果与方法广泛应用于国土系统的土地管理与相关研究中;发表的论文“湖南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态安全评价”引用率多年一直稳居湖南资源科学类论文之首;合作提出土壤碳储量计算方法,被评为“我国2009年十大地矿亮点”之一;涉及文化层环境地球化学研究的专著《洞庭湖区第四纪环境地球化学》,被著名的地球化学家、中科院院士张本仁先生誉为“所开拓的研究方向、制定的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以及已经取得的经验,是十分珍贵并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价值的”。

  让张建新感到欣慰的是,他和他的团队完成的“湖南省洞庭湖区生态地球化学调查”项目,成果获部科学技术二等奖和省优秀成果奖,并被誉为“是湖南迄今为止获得的数据信息最丰富、研究最深入、应用最广泛的一次高精度的调查评价工作”,为构建环洞庭湖经济圈、湘江打造东方莱茵河、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湖南农业现代化推进,提供了重要的地学依据,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显著。

  攻克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难题获专利

  土壤污染治理一直在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难题。传统的土壤污染修复技术,不仅治理成本大,而且容易产生二次污染。湖南作为重金属污染区,更是为土壤污染治理问题头疼不已。张建新在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典型工业区重金属污染场地再利用技术与示范”及“长株潭有色工业区重金属污染场地修复生态地球化学技术与示范”课题负责人过程中,也曾经为此困惑。怎么才能找到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或者材料来实施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呢?张建新想到了有强力吸附能力的海泡石。用海泡石来吸附土壤中的重金属!这个看似异想天开的想法,让张建新激动不已。张建新带领他的团队马上开展了相关研究。但无数次的实验和现场实践证明,单一材料的吸附能力存在着自身无法克服的缺点。项目进展陷入困境。能不能找到两种或以上材料组配使用?张建新和他的团队走遍湖南的每一个角落,从湖南省天然产出的岩矿材料中反复实验筛选,最终组配出可进行重金属污染地下阻隔和地表钝化的复合岩矿材料(称CM材料);通过在株洲清水塘霞湾港示范,形成了重金属污染生态地球化学工程修复技术(CM技术),成功申请国家发明专利,该技术大幅度降低了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成本,并一劳永逸地解决了传统土壤污染修复的二次污染难题。目前,资金总额达800多亿元的《湖南省耕地重金属污染调查与综合防治总体方案》中CM技术已赫然列入。

  全面提升了团队创新能力

  一花独放不算春,满园花开才是春。张建新不但自己科研成绩突出,还一直关心科研团队建设和团队成员的成长。几十年来,在单位基层带领一个又一个的团队,培养一批又一批新人,共培养硕士4名、博士研究生2名、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2名。

  在支持团队和单位成员科研上,张建新不辞辛劳,积极帮助年轻科技人员成长成才。虽然平时工作繁忙,但对团队成员的选题、设计、成果报告或论文,张建新尽可能做到手把手教。他说:“只有这样,我们这代人的经验才会真正流传下去。”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团队的创新精神、精益求精作风薪火相传,人才骨干一个个茁壮成长。1969年出生的青年科技人员邢旭东,正是这样一个典型例子。在他十年的培养下,邢旭东不断成长,从一名工程师,一步步晋升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张建新在培育新人方面,特别注意方式方法,尤其注重学科交叉。土壤化学专业毕业的80后大学生鲁江,短短的1年时间里,在他的培养下,地质、地球化学科研生产能力迅速提高,被省地勘局物勘院作为一名化探技术人材引走,现为该单位工程师;研究生陈文文,本科专业“给排水”硬是被他培养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环境地球化学博士生。“地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需要更多复合型专业人才。”他总是这么给他的团队和学生们强调。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作为省地质科学研究院主要学科第一学术带头人,张建新任重而道远。他将按照“争创一流、引领发展”的目标定位,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努力将其负责的基础研究所建设成为国土行业科技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省内领先、国内行业知名的部省重点实验室。

保存|打印|关闭

美食攻略|人气餐厅

新浪首页|新浪湖南|新闻|城市|汽车|美食|时尚|旅游|健康|微吧|微导航

新浪简介|新浪湖南简介|广告服务|商务合作|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产品答疑|网上举报中心|互联网辟谣平台|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
var QrcodeMediaDataPV = "http://sax.sina.com.cn/click?type=nonstd&t=REowMDAwMDA3OQ%3D%3D" //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