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寿县委大院一处裂缝的墙体 新华社记者 王 晓摄
在湖南临澧,县委大院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一直都是几栋破旧的红砖瓦片房;
在河北灵寿,修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县委大院,淹没在城里漂亮的学校、宽阔的广场和高大的楼房中间,依旧是红瓦白墙的低矮平房;
在河南卢氏,服役近60年的土坯房,仍然是是该县县委领导和各部门的“蜗居”,最高的房子只有两层半;
……
“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在中国,县级行政单位是地方政权的基础。而中国有多少县,就至少有同等数量的县委大院。在这些县委大院中,有不少 是破旧的矮房子,有些甚至从新中国成立时起沿用至今。尽管县委大院不太“体面”,但这些县也没把住上好房子太当回事,而是将搞好群众生活视作最大的“体面”。
这里住过26任县委书记
如果用一支摄像机架在湖南新邵县上空62年,在回放时会发现这里有一片房子,当年还算气派,可是最近很多年,周围的高楼一栋栋拔地而起,这里却只有几十棵桂花树还在长高。
这就是新邵的县委大院,迄今仍有24家单位在此办公,包括县委书记。
同样的情况也能在湖南石门看到。这个总共不到18亩地的大院,自从上世纪50年代盖起一栋二层砖木办公楼后,已经见证了25任县委书记来了又去,如今第26任仍在这里办公,没有搬走的打算。
“我什么也没有改,就加了个窗帘,因为必须加上去,对面是一个厕所”,第26任县委书记董岚“淡定”地说。
像这样决定坚守的县委大院,在全国还有不少。同样修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河北灵寿县委大院,虽然外表经过了粉刷,但“墙体是用青砖垒砌的,房顶用木头椽支撑,用芦苇席和黄泥遮盖”。
灵寿县县委书记宋存汉说,虽然这里已经被列为D级危房,但“只要安全,县委会一直在这里办公”。
河南卢氏县的县委大院里,土坯房墙壁已经斑驳不堪,粉刷上的红色外皮也难以掩盖。在这个低矮的平房群中,还是用着老旧的木窗户,门口拉个门帘,与几十年前差别不大。院里摆了很大的一个宣传栏,上面写了一句古训:“公生明,廉生威”。
如果普通老百姓想来找卢氏县县委书记,门口的保安会告诉他,进去第三排房子,往东边一拐,第3个门就是书记的。平时,老百姓想进来很容易。
同样打开门让百姓进来的还有湖南衡东县委大院,从1970年建成至今,这里除了是县委办公地点外,还是当地百姓休闲健身的好去处,每天晚上,前来散步的群众络绎不绝。即使这个县已经同当初大不一样,已经到处都有公园和广场,县委大院还是不关起大门,反而整修了道路,装了路灯,方便散步群众。
“不能把一个党政机关变成一个衙门”,衡东县县委书记程少平的想法很简单。
中央党校教授戴焰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人在不同的条件下办公,心态是不一样的,如果办公条件跟当地生活条件差不多,那么就可以随时想到发展水平还不高,老百姓还过着苦日子。反之,在一个豪华的办公室中,很难对百姓疾苦感同身受。
“我们住到这里要想到老前辈创业时候的那种艰难,激发我们的斗志”,衡东县委副书记、县长廖义智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