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首国际鼓文化节“鼓王”揭晓
湖南日报11月9日讯(记者 李传新 彭业忠 通讯员 陈生真) 2013吉首国际鼓文化节“鼓王争霸赛湖南”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选拔赛于9日15点闭幕,时节海和杨欣分别荣获第三代猴儿鼓王”及“第六代苗鼓王”。
此次国际鼓文化交流展演,邀请了贵州反排木鼓、吉林朝鲜族长鼓、广西壮族铜鼓等队伍,一批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主的鼓队参加,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性鼓文化节。
鼓声震武陵
11月9日下午,冬日的阳光,让武陵山温暖如春。在吉首市人民广场,数千土家苗汉同胞们,一同欣赏了一场展示鼓文化的盛会——2013吉首国际鼓文化节交流展演。来自湖南、贵州、湖北、广西、吉林、台湾及非洲的23支鼓队,将他们精湛的鼓技,表演得淋漓尽致,让观众们大饱眼福。
“苗族鼓舞”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下午2时30分,花垣县苗族鼓队的6面红色大鼓,便震天般地响了起来——这是苗家人迎接贵客的《迎宾花鼓》。12位漂亮的苗家阿妹,身着苗服、戴着银饰,在一位苗家阿丫(汉语意为“姐”)的领鼓下,且鼓且舞,那鼓声,那舞韵,紧紧地抓住了观众们的神经。
第一个小高潮,来自重庆市酉阳县代表队表演的《土家族薅草锣鼓》。12位年龄大小不一、高矮胖瘦不均的土家族农民,穿着传统的土家族服装,扛着薅锄,走上表演台,让大家的眼睛一亮;在震天响的鼓声和锣声的引领下,这些土家族农民,一边薅着包谷草,一边唱着土家山歌,活跃劳动气氛。这是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酉阳民歌”的典型代表。
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兰县代表队表演的《东兰壮族铜鼓》。10面铜鼓,鼓面形态不一,铜的颜色有异,全部只有一个鼓面,可敲击之声格外响亮,在武陵山中久久回荡。
最饱眼福的表演,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朝鲜族同胞表演的《朝鲜族长鼓舞》。11位身材曼妙的朝鲜族少女,穿着长裙,在美妙的舞姿中,或疾或缓地敲击着腰间的长鼓,让观众们听得津津有味,看得如痴如醉。
贵州省石阡县代表队表演的《纥佬嘣嘣鼓》,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纥佬族的嘣嘣鼓,由棕树杆制作而成。鼓声清脆明快,悦耳动听;鼓点变化多样,民族特色浓厚。
非洲和平鼓队表演的《非洲Djembe鼓》,在观众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许多吉首市民,都是第一次近距离地看到黑人朋友,且专为自己的鼓文化节“捧场”而来,当然也就不吝惜自己的掌声了。
一个又一个鼓文化的节目,精彩上演——湖北省民族歌舞团表演的是《土家族背山鼓》、贵州省铜仁市表演的是《半边鼓》、东道主吉首市表演的是《鼓韵》,龙山县代表队表演的是《土家族摆手锣鼓》。
表演者们,在台上表演得认真,在台下却像老朋友样地,一起合影留念。
2013年吉首国际鼓文化节,是鼓的节日,鼓声久久回荡在武陵山中;也是歌的海洋,歌声飘落在武陵山上;是舞的盛会,舞的倩影留在吉首市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