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湖南|新闻|城市|美食|时尚|旅游|汽车|同城

|注册

城市

衡山窑:湘江岸边的彩瓷之火[图]

来源:潇湘晨报 2012-08-21 18:05:07
2012年8月13日,衡山窑赵家堆、渡口边窑址,在衡山窑废弃后,它的挖泥坑聚水成塘。2012年8月13日,衡山窑赵家堆、渡口边窑址,在衡山窑废弃后,它的挖泥坑聚水成塘。
2012年8月13日,衡山窑赵家堆、渡口边窑址,在衡山窑废弃后,它的挖泥坑聚水成塘。2012年8月13日,衡山窑赵家堆、渡口边窑址,在衡山窑废弃后,它的挖泥坑聚水成塘。

  □撰文/刘见华 摄影/朱辉峰

  关于历史手工业,《中国手工业经济通史》是这样分类的:包括传统纺织、印刷、造纸、陶瓷和漆器、矿冶(采矿、冶炼)、兵器和铸币、饮食(榨油、制糖、酿酒、制盐、制茶等)、造船等。已经有足够多的专业著述探讨过它们的分布规律、技艺特点,而我们希望亲临现场,从考古学家和世居的当地人那里获取信息,尽可能的复原与再现历史场景。以此分类为基础,《湖湘地理》将陆续推出湖南的历史手工业地理。本期,我们追寻“陶瓷和漆器”类别中的衡山窑,是为开篇。

  如果不是上世纪80年代的盗挖,衡山窑恐怕仍会湮没无闻,就像它在史籍中从未见记载一样。它所独创的粉地彩釉为它在当时赢得了市场,也成为今天被保护的重要理由。2011年,衡山窑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果通过,地方文物部门希望它能有一个遗迹展示馆,而不是和六百多年来一样,暴露在荒郊野外。

  发现:考古人员借助文物走私者提供的信息对窑址进行发掘;粉地彩釉是它的独创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研究员、衡山窑首次考古发掘人周世荣依据是否有明文记载,将我国古代的瓷窑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那些官窑、名窑,如陆羽《茶经》中提到唐朝全国的几大名窑;一类是在文献中鲜见的、因为考古发掘才为人所知的民窑,长沙窑、衡山窑都属于后者。

  长沙窑是以长沙望城区铜官镇为中心的唐宋时期瓷窑,它的釉下彩打破了中国瓷窑传统的南青北白的格局,给彩瓷在市场中争得一个地位。在周世荣看来,分布于衡山县东南的衡山窑是继长沙窑之后湖南唯一的彩瓷窑系,盛行于宋元时期,与岳州窑、长沙窑可能是一脉相承的,而它独创的粉地彩釉是中国古代瓷窑工艺的一朵奇葩。就像古代女性施粉一样,衡山窑的工人在瓷器胎身涂上一层白色底粉,成为“粉地”,再在粉地上、下抹彩釉,中部用毛笔绘花,与长沙窑的釉下彩一样,它也成为一种独特工艺。

  当然,这些只是它被发掘之后的研究结果,作为一个不见记载的瓷窑,在它衰落后的六百多年内,一直无人知晓。直到上世纪80年代,广东警方在破获一起倒卖文物案件中发现了一些来自湖南衡山的瓷器,才使得文物部门将目光投向这里的湘江两岸。

  当时文物走私者高价收购这一带的彩瓷,当地农民纷纷盗挖,以几元钱一件的价格卖掉。在衡山县文物局书记曹支邻的眼中,这些走私贩是相当专业的,他们清楚地知道手中的瓷器来自某县某个村的某个窑口,属于什么窑系或者从未被定过窑系。考古人员最初就是借助大量走私和盗挖的信息对窑址进行抢救性发掘。

  1982年,当时为湖南省博物馆研究员的周世荣与助手付聚良对衡山、衡东交界被盗挖的窑址进行了初步勘探,在后来的清理中,两名考古人员和雇佣的二三十个农民,从这里发现了3000多件较完整的瓷器和带有花纹的碎片,周世荣形容是“装了三卡车”,运回长沙。如今,它们大多躺在湖南省博物馆和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1999年,窑址附近将修建大源渡水电枢纽工程,为防止沿江一带涨水对文物造成破坏,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又对这些窑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还原:这是一个“粗放的、不讲究的”瓷窑,烧完后有大量的废品丢弃,它的影响范围、市场地集中在湘南

  后来陆续发现的窑口散布于衡山与衡东交界的湘江两岸和湘江支流洣水沿岸,除此之外,在邵阳、长沙还有衡山窑特点的窑口存在。周世荣推断,衡山窑的影响范围、市场地集中在湘南,运输主要靠湘江及其支流。窑址沿湘江两岸分布,除了制泥胎等取水方便外,更重要的,也是基于交通原因。但目前没有证据表明衡山窑有类似长沙窑北过洞庭、沿长江、到海外的外销路线,只能说它是服务于周边地区的地方性窑系。

  与长沙窑相像的是,衡山窑的客户也是中低层次的普通消费者。周世荣称考古发掘中发现最多的是古代普通居民家中常见的茶碗和香炉,而保留较多贵重物品的墓葬内却很少发现衡山窑的瓷器。衡山窑采取这种中低档产品路线的原因也与长沙窑类似,它们所处地区的胎土质量不好,烧制后的瓷器都是一身的瓦灰色,跟景德镇瓷器那种洁白晶莹的样子无法相比,古代的上层人士不喜欢这种稍显土气的色调,衡山窑就只能面向下层人士了。

  只是,与长沙窑和国内其它窑相比,衡山窑显得更为粗放。周世荣特别提到衡山窑不使用一种叫匣钵的烧窑工具。在稍微精细的瓷窑中,都会在烧制时将瓷器放在耐火材料制成的匣钵内,这样可防止瓷器变形。但衡山窑的工人只是把瓷器放在一些支珠或垫托上,有时甚至是瓷器大小相套,就这样烧制了。周世荣认为这是“很粗放的、不讲究的”,他形容这样烧制出现的场景是:高温之下很多瓷器倾倒、黏结在一起,烧完后有大量的废品丢弃。因此,衡山窑完全靠粗制的、数量极多的中低档产品取得市场。

  更多的还原现在还无法实现,除窑址外,后来的考古在衡山窑发现了挖泥坑,但始终未见制瓷工场及工人的生活场所,也因此,周世荣不能推断衡山窑的规模。今天的我们,无法想象当时这里是一片什么样的场地,有多少工人,又是什么样的居住条件。

  在衡山窑中还发现窑址最下层跟衡山窑特点明显不同,那是属于另外一个窑系——衡阳窑。我们称某个土堆属衡山窑的窑口,在考古学家看来,那其实是两个窑系,他们也正是依此推断衡山窑的年代上限。

  现场:前后两百多年的层层堆积,才让我们有幸目睹他们不成功的作品

  2012年8月13日,衡山县贺家乡金坪村,衡山窑最初的发现地,就在这里的三个窑址:渡口边、赵家堆、瓦子堆。它们处在湘江西岸上下游1.5公里之内,东北面和西北面为水田、菜地,这些略微高于地面的窑址土包被村民称为“堆子”,上面覆盖着青翠的小竹、毛草、杂树。在2011年衡山窑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进行考察时,也是来到这里的三个“堆子”。

  这是一片沙土地,土质不好,水稻产量低,农民多是种一些西瓜、花生和枣树。渡口边本为一古渡,窑址就在村民赵兰英家的菜地里,与县文物局书记曹支邻所称冬季草枯黄时看见满坡的碎瓷片不同,现在这里杂草丛生,看不到任何瓷片。考古队于1982年和1999年两次来此发掘,六十多岁的赵兰英对此没有印象。这里的出土瓷器多印有“萧”字,遗址发掘人周世荣认为这个窑或是属于萧家作坊,或是为萧姓人家烧制过产品,而前者的可能性更大。衡山窑是一个民窑,那时这里可能是许多个窑口的集中地,有不少像这位萧姓窑主一样的人,拥有一个或几个窑口,烧制着普通百姓使用的日常生活用具。

  赵家堆有3个相隔不远的池塘,周世荣推测为窑口的挖泥坑聚水形成。当地村民在烧砖窑时曾于地下发现类似青砖的房屋痕迹,可能是古代衡山窑的制瓷工场,但并没有进行发掘,不好断定,因此不能说衡山窑发现了工场作坊。六十岁的村民谢光平在1999年的发掘中曾作为民工帮助考古人员挑土,“每天工资十块钱”。

  终于在瓦子堆见到了大量瓷片。衡山窑的瓷器,也是介于陶与瓷之间,即炻瓷,我们看到的碎片,多是呈暗灰色。事实上,周世荣称今天窑址考古发现的器物,无论好坏,很多都是古代烧的“不好”的东西,是窑工们丢下的废品,作为垃圾一点点堆积在这里的,也可以认为那就是垃圾堆。但也正是窑工把不能卖的废品丢下,从衡山窑北宋末初创到元代废弃,前后两百多年的层层堆积,才让今天的我们有幸目睹他们不成功的作品。旁边的土路,据曹支邻说,是村民以修路名义挖开了窑址一边,其实是为挖取文物,这种情况,文物部门只能让当地派出所出面制止。今年6月,衡山县公安部门还曾抓获来此交易的文物贩子。

  文物最常见的保护方法,就是划定保护范围,分出禁止地带、控制地带等,各有不同的保护级别,比如控制地带内不允许有永久性的基建工程,而这些文物点也都是需要专人巡护的。曹支邻称,衡山窑的每个窑口,周围40米内为控制地带,不允许村民建住房。但事实上这一点没做到,他说的“保护不到位”就是指有村民的房屋建在窑坡上,文物局也无法制止。在瓦子堆窑址旁边40米内,我们就可以看见村民的住房。衡山窑的巡护也是由每个村的村支书负责,由村民义务执行,“没有任何报酬”。

  在首次考古发掘还在进行的1983年,衡山窑成为衡山县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但此后沉寂了20多年,直到2009年批准为湖南省级文保单位,又于2011年申报第七批全国文保单位,结果虽未公布,但曹支邻称,“据说已经定了”,只是还没有正式发文。

  对于衡山窑的将来,曹支邻称他们是期望以长沙窑为样板的。他曾与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一起,参与制定长沙窑的保护规划,也亲见了长沙窑谭家坡遗迹馆的陈列展示。那个保护最大龙窑的遗迹馆,他们也希望能用在衡山窑的最大或保存最完好的窑口之上。而这一切,又取决于申报“国保”能否成功,“如果不成,我们无力做到这一点。”

  对话

  粉地彩釉以一种从未听说过的工艺被关注

  周世荣: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研究员、衡山窑首次考古发掘人

  湖湘地理:窑址考古主要目的是发现和发掘什么?你们首次发掘时衡山窑是个什么状态?

  周世荣:窑址考古主要进行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寻找瓷器包括有价值的碎片,判断这些产品的造型、工艺、价值。器物只要成型就要整理、保护,瓷片则主要寻找带花纹的。二是研究窑址的结构及周围附属设施,复原古代窑场的生产、生活面貌,从挖泥、制胎、烧制、上釉,甚至运输等各个环节,尽量清楚展现。

  1982年发掘时,出现在我们面前的那些窑址顶部已经被盗挖的村民挖掉了一层,他们是来找较完好的瓷器的,把看不上眼的碎片堆在旁边的水沟里,居然有一米多高。在将村民乱挖的上层翻开后,下面就是大量穿插叠压在一起的碎片,而且很少有泥土和其它杂物。

  遗憾的是,衡山窑目前仍未发现制瓷工场、工人生活场所等,这也使它的价值打了点折扣。

  湖湘地理:根据什么理由判断窑口所属的时期?怎么为衡山窑分层的?

  周世荣:较早期的地层在下面,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往上堆积,最底部就是窑址的最早可能年代。但衡山窑最下层的器物其实是衡阳窑的特色,而衡阳窑是唐宋时期,因此我们推断衡山窑最早不超过北宋。

  器物的造型、花纹等风格是断定年代及窑址分期的重要标准,所以我们才会对有花纹的器物、残片那么重视。衡山窑大件套小件的烧制方法虽然当时因为黏结在一起废品率很高,却给今天我们为它断代提供了很大方便,因为同时期成套的物品越多,就越容易证明它属于哪个时期。

  赵家堆那个窑口有很好的断代作用。因为它是明显的多次烧窑后堆积起来的,层与层之间是坚硬的红烧土,就像一个封闭的保险箱一样,将其中的瓷器标本封锁起来,几百年来没有遭到破坏。我们就是依据它完整的四层和其中瓷器类型的不同为衡山窑断定了从北宋末到元代的四个分期。

  湖湘地理:对于一个窑系,申报“国保”主要依据是什么?衡山窑在这方面有优势吗?

  周世荣:主要是看窑址保存状况,出土的器物有没有特色。这些年衡山窑的保护情况我没有亲见,但当初的毁坏情况是较严重的,因为它本来就是在盗挖的逼迫下进行的抢救性发掘。但有时保护情况和申报更高级别的文保又是互为因果的,只有级别高了,才会有更多的资金维护,才能保护得更好,这也成为地方上力争“国保”的一个重要原因。

  粉地彩釉是衡山窑为中国古代瓷窑作出的最大贡献,这个窑本身及其彩绘方法在中国古代文献上都没有记载。在它被发现后,粉地彩釉以一种从未听说过的工艺被文物考古界所关注,以至于后来的可移动文物评定中,凡是完整的粉地彩釉瓷器,均被定为一级文物。这也成为衡山窑申报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的最大优势。

  口述

  传统烧窑要有“火眼金睛”准确判断烧成率,现在都直接读检测表了

  刘志埂 手工陶瓷艺术传承人

  制瓷器一般经过拉坯、绘画、上釉、烧成几个阶段。在传统工艺中,拉坯是最重要的环节,制瓷的成败就在于此。手工制胎、拉坯,可能花2天的时间才能洗完胎土,把一件坯拉成型;现在靠高速旋转的机械或者事先用石膏做好的模具,1天可以生产几百件,在没有工业批量生产石膏的古代,这一点无法做到。手工拉坯的每件瓷器内部,都有不规则、深浅不一的拉坯纹,而现代做法的纹理,就很规整了。手工拉坯还有所谓“车上师傅”与“地下师傅”之分,前者做瓷器的主要部分,后者做把手、壶嘴等附属部件。

  绘画阶段,传统手工艺都是用毛笔蘸铜、铁等金属粉画的金属色,其它颜料一经高温烧制就会熔化,不能使用。到了近代工业矿物颜料出现后,绘画上色才有了更多的原料选择。

  上釉之后,传统工艺在烧成阶段要经常用肉眼察看烧成率,这些只能凭经验估算,要有“火眼金睛”准确判断这一窑是否有希望,一般一半以上的烧成率就不错了;现代工艺中有检测表可以读取,而且至少都有90%的烧成率。

分享到: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