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湘潭男子王培军骑车与三轮车发生刮擦事故后,扶起并非自己撞倒的老人并为其支付医药费。事后老太太找上门来要求赔偿7000元,后又索赔20万。
妻子何群称,事件发生后,曾有男子持刀上门威胁,之后发生的一系列纠纷使丈夫无力应对。8月7日下午1点多,王培军关掉一半店门,默默地喝下农药,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但老太太儿子否认索赔20万的说法,称“他太脆弱”。[详细]
曾有人做了个题为“卫生部出台老人跌倒干预指南,你会扶老人吗”的小调查,共有1883人参与投票,其中44%的网友表示不会搀扶老人,38%的网友选择了“不好说”,18%的网友表示“肯定会扶,但是和指南无关”。
网名为“法号流氓”的网友说:“以前觉得自己一定会扶,因为过不了良心这关,现在肯定不会扶,因为过不了责任这关。”[详细]
据报道,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已达1.5亿,按30%的发生率估算,每年将有4000多万老年人至少发生1次跌倒。这个不可否认的事实,使不少民众少了几分浮躁,多了几分冷静。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真审视扶助老人的问题。
“仅仅因为出现了一些因搀扶老人被讹的事情就要放弃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吗?是有一部分人道德有问题,但谁说整个社会全是这种人,难道我们都要做道德败坏的人吗?”
对老人倒地无人扶这种“病态”现象的存在,有专家分析这其中既有人们道德的沦丧、缺失的原因,也有法律的判决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夏学銮指出:“中国从古至今一直在提倡道德教育,在中国发生这种无人搀扶老人的现象是十分悲哀的,是人们道德缺失的体现,是整个社会心态发生了变化。”
他还表示,无人搀扶老人现象折射出的深层问题是现在社会存在的人际信任危机。而法律对这类事件进行的有争议判决,更是加剧了人们的这种信任危机。人们见义不敢勇为,见到摔倒的老人害怕被讹诈而退求自保。[详细]
“你是北大人,看到老人摔倒了你就去扶。他要是讹你,北大法律系给你提供法律援助,要是败诉了,北大替你赔偿!”一条被网友称为相当硬气,重拾北大风范的微博被网友热传。
有网友更愿意理性地思考为什么“扶起摔倒的老人”这样一个本来是毫不犹豫自然而然的好事,现在却需要这么高的道德成本,需要北大全体校友来“护 航”,这本身已经不正常了,不是每个人都能在做好事前考个北大,怀念朴实的年代。
“Pasanna-要努力攒钱”最希望看到:“你是中国人,看到老人摔倒了你就去扶。他要是讹你,中国法院的法律系给你提供法律援助,要是败诉了,政府替你赔偿!”[详细]
中华文明办负责人曾表示,对中国人来讲,扶老携幼、扶危济困是不容置疑的价值判断。“我们尽管有老人倒地无人敢扶的现象,但这绝不是中国人的道德观”。
“有的被扶老人及家属冤枉了好人,委屈了好人,导致老人跌倒无人敢扶,这是不该发生的事,是一些人在道德取向上一时之间犯了糊涂,这让我们很遗憾。老人子女都讲情理,不能委屈好人,不能伤害善心。”[详细]
扶不扶跌倒老人,竟然成了两难,救不救失火手术室的病人,也成了两难。这背后,道德并非唯一的决定因素,找到那些技术和制度的不足并改进,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路径。
一直以来,关于老人跌倒话题的讨论,有人将道德批判和技术专业的追问混为一谈,甚至用道德批评替代了对技术专业的追问。其实,道德和技术并不矛盾,帮助跌倒的老人,既需道德自觉,也需技术指南。解决道德问题,可以避免“老人跌倒无人帮”的困境,而多一些“扶跌倒老人技术指南”这样的科学知识,同样能让更多的人放弃恐惧心理,敢于伸出援手。
卫生部的“技术指南”无疑显现出了其价值,它从医学的角度归纳了老人跌倒后可能引发的伤害后果,并给出了不同情况下的解决办法,如此实用的指南,有利于改变人们在面对老人跌倒后束手无策的尴尬,通过制度规范的引导,帮助人们摆脱畏惧行善的心理。[详细]
法律总是有空白。只是我们唱着“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长大,没想到这份当好人的自觉,也是需要法律来做技术上的支持的。疑惑的是,以前“扶老人”是确实没有这么大的风险,还是我们没有看到可能存在的风险?
“老人摔倒该不该扶”,只有在法律能够提供技术支持的情况下, 才能被当作一个道德层面的问题,这是毋庸置疑的,道德如果不能解决问题了,法律就要跟上,法律跟上了,道德水准也许就提高了。[详细]
任何时代都可能出现极个别为老不尊者,但这也正好检验我们的道德环境和道德水平:看法律和政 策能否给助老者公平的对待甚至褒奖;看公众是否能冷静、理性地看待 ,是否因个别不道德的行为而降低自己的道德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