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雁到了衡阳不肯南飞?
因为“天下之书院,楚为盛,楚之书院,衡为盛”。
为什么石鼓和船山两书院要建在岛上?
也许既在城中,又在江中,独立而不遗世,随湘江北去,日夜书声下洞庭。
石鼓书院:江流千年鼓声悠
自驾游目的地:衡阳市石鼓区青草桥边石鼓书院
景点:禹碑亭、武侯祠、李忠节公祠、大观楼、合江亭、朱陵洞
那样的玲珑精致,清雅脱俗。
在早春阴霾的天气中看到石鼓书院,心中一颤,飞奔向她,仿佛奔向真正的春天。
她奋力地挣脱衡阳城的束缚,昂首伸向江中形成一个长长的海拔仅69米的小岛,终于天高江阔,左拥蒸水,右揽湘江,前呼耒水,整个世界随流动的江水在她面前展开。
此时的石鼓书院,垂柳才吐出星星点点的嫩黄,在风中起舞,柏树泛绿的枝条轻吻着书院的青瓦,人们在桥下喝茶发呆,江上七八只小船,时分时合,仿佛如沙龙聚会,船夫一手摇桨,一手抛出细细的钓线。一切都很安静。简直无法想象气势并不宏伟不恢弘的石鼓书院,曾是宋代四大书院中的老大哥,它比白鹿洞书院大120多岁,比岳麓书院大160多岁,比睢阳书院大199岁。
“石鼓名山始自唐,天开此处读书堂。” 唐元和五年(810年),满腹经纶却无意仕途的衡州名士李宽在此结庐,当时叫李宽中秀才书院。为什么叫石鼓呢?我们在书院中见到了一面石鼓,当然无法敲响,但为何说“石出蒸湘攻错玉,鼓响衡岳震南天” ?秦朝以前就有石鼓之名,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也认为它是其形似鼓:“山势青圆,正类其鼓,山体纯石无土,故以状得名。”还有人说它三面环水,水浪击石,其声如鼓。
何必纠结于名字呢?只要知道这小小的书院名播四方,是全国唯一一座宋皇两度赐匾的书院,也是清廷允许恢复的第一所书院就足够了。看看那书院七贤吧,朱熹、张栻、程洵、郑向、湛若水、叶钊、邹守益……个个不同凡响;来此赋诗作记、寻幽揽胜的也尽是名家,有诸葛亮、杜甫、韩愈、柳宗元、刘禹锡、范成大、辛弃疾、文天祥、徐霞客。王夫之从这里走出,周敦颐曾传业于此,曾国藩、彭玉麟曾驻石鼓,创建湘军水师。
俱往矣。但我们可抚摸着石壁上的青苔,听听朱陵洞的传说,遥想当年的热闹。上合江亭吧。推窗,看三江汇流,看远处的来雁塔和珠晖塔,吟诵韩愈的《合江亭序》:“红亭枕湘江,蒸水会其左。瞰临眇空阔,绿净不可唾……”仿佛就听到了历史深处传来的鼓声。
最初,它的鼓声急促、响亮,响鼓重槌,哺育四方学士,继而,有多次痛苦的呐喊,尤是1944年7月,在震惊中外的衡阳保卫战中,书院原有的楼、阁、亭、祠等建筑物全被日军焚毁。然后鼓声渐至低沉、轻缓,慢慢沉寂。
但鼓声会消失吗?只要江水不弃,只要大雁南飞,鼓声就会传向远方。
自驾游路线:
从长沙出发,京珠高速公路往南——“大浦”出口转——衡邵高速公路往西——“松木塘”出口下
进入衡阳市内,一环西路往南——左转上石鼓路往东——右转上华源大道——蒸水大桥左转——双桥南路往东——湘江北路——石鼓书院(约2小时2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