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书院的风水之谜
任草草
长沙文脉为何刀砍不断火烧不毁?
长沙民俗专家顾庆丰说:长沙文脉在岳麓书院,岳麓书院铸造了长沙人重文重义重天下的人文精神,所以历史上的征长沙者,或胜或挫,都要渡过湘江焚毁岳麓书院,以破坏和斩断长沙的文脉,这样的烧与建至少有七次之多。
但奇怪的是,直到今天,长沙的文脉和长沙城的个性并没有土崩瓦解,湖湘文化直到今天仍具极强的内向凝聚力。
有人说,湖南岳麓书院只怕占了风水之便。
岳麓书院贵在对湖湘文化传统的自觉继承
岳麓书院书院史研究专家郑明星称,他所了解的岳麓书院的风水,反倒是岳麓书院一直以来对湖湘文化传承传统的自觉继承。
岳麓书院建筑群本身就是中国书院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书院博物馆的原状陈列,堪称中国书院的“活化石”。
岳麓山上禹王碑从明代起,即开始与岳麓书院有莫大联系。大禹是中国儒家经典中所称颂的三代时的圣君,而三代是儒家理想的社会形态,大禹在儒家地位极高。岳麓山上的禹王碑摹刻自衡山岣嵝峰“禹王碑”,明正德年间吴世忠重修岳麓书院时确立书院中轴线从江边牌楼口到书院,再到岳麓山上禹王碑一线,这一建筑中轴线的出现,体现了岳麓书院对文化象征符号的追寻和重视程度,以及对文化传承传统的自觉继承。清代岳麓书院山长欧阳厚均又在中轴线上修建了自卑亭、道中庸亭和极高明亭,表达对三王时期的政治的向往和对禹王治水精神的赞扬。
此后,清嘉庆年间岳麓书院修建屈子祠,屈原从此在长沙有了专祠。屈原行咏与大禹治水同为湖湘文化的源头,岳麓书院对这一源头进行了自觉的保护传承。而与书院文脉相关的宗师,书院亦设专祠隆祀。更主要的是岳麓书院的学术传承支柱主要为湖湘学和宋明理学,它们本身注重人格力量的贯注。岳麓书院的历史和光荣便一代又一代相传,生生不息,形成湖湘文脉的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