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笑泉恐怕没料到,因为一篇文章屡屡上了媒体“头条”。近日,作为湖南省作协副主席的马笑泉,在参加一家企业的征文活动中,凭一篇不到2000字的《十三村》,捧得50万元奖金。消息一出,称赞者有之,质疑声也随之而来。有网友表示,文章文白夹杂,语句也不通顺,甚至有网友挑出了文章“50大硬伤”。
对于外界争议,当事人怎么看?争议对他有何影响?近日,红网时刻记者采访了马笑泉本人。
“我实在没空去看这些,倒是有些热心的朋友向我转述了一些不同的看法。文章已全文公之于世,好不好,是不是有硬伤,由读者们自行评判。”对于外界质疑,马笑泉坦言,自己并没有刻意去关注,他建议大家到网上看看此次征文中其他的获奖作品,从中看出评委们的取舍标准。
对于网友提出的行文风格“文不文,白不白”,马笑泉谈了自己的创作理念和实践:“我写文章时是根据表达需要,古文语也好,辞赋语也好,现代书面语也好,民间口语也好,或单独使用,或糅合运用,只要能熔铸成一个有机整体即可。”
他还举例说,韩愈之所以能够“文起八代之衰”,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他敢于“生造”,创造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句法和词汇。梁启超打通文言和白话,成就了风靡一时、影响巨大的“新民体”。鲁迅号称中国现代白话文学的开山鼻祖,但他的文章中存在许多古文词汇和句法,还有大量佛经用语,与白话文熔铸在一起,形成了“极古极新”的独特面貌,堪称魅力深远。倒是“桐城派”虽然取法严正,但因为过于拘泥所谓的文体纯粹,排斥一切注疏语、小说语、时文语、尺牍语,路越走越窄,最后难免没落,这就是胶柱鼓瑟、食古不化了。
“我所持的是大散文观,所写的是中国文章,而不是什么古文或狭隘意义上的纯散文。顺便说一句,我认为《十三村记》在这次征文中是高水准的,但置于我整个的散文创作中,并不见得如何出色。”马笑泉同时对引起的争议的《十三村》作出评价。
以作协副主席身份,参加一家企业的商业征文活动,是外界争议的另一个焦点。对此,马笑泉说,并不认为伤春悲秋就是高雅,写一个民营企业就是庸俗,“我对任何题材都不排斥”。
他还介绍了自己参加这次征文活动的经过。湖南十三村食品有限公司,出于提高征文质量的目的,邀请了一批作家前去采风。“我很乐意接触文学圈之外的人和事,这样能够防止与时代和生活产生隔膜。”
马笑泉说,到了十三村后,无论是对这家民营企业立足于传统手艺又能自我革新的发展之道,还是对创始人李国武的人文情怀和那种本色、自然、不乏民间智慧的风格,都产生了认同感。有感于此,遂发之为文。
马笑泉简介:
1978年生于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少年时代即开始文学创作。1997年毕业于湖南银行学校。先后做过银行职员、副刊编辑。2003年发表成名作《愤怒青年》。2006年获第21届湖南省青年文学奖。200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16年当选为湖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品发表于《当代》《收获》《十月》《人民文学》等刊物,并被《新华文摘》等刊转载。著有长篇小说《迷城》《放养年代》《银行档案》《巫地传说》,小说集《愤怒青年》《打铁打铁》,散文集《宝庆印记》,诗集《三种向度》《传递一盏古典的灯》等。多部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现居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