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艺术起源于两千年前的西汉时期,发祥于中国陕西省,是中国出现的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而我们长沙地区也流行着一种长沙皮影,演唱时民间艺人会用具有湖南特色的唱腔来演唱。那么,在这充满湘韵湘味的曲调里又会有怎样的故事呢?

  皮影相传始于汉,兴于宋。旧时称“影子戏”或者“灯影戏”,分为南北两派。长沙皮影属于南派皮影一支。千百年来在湘楚大地上,广为传颂。

  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没有现代电子科技的炫目,在这方寸之间的舞台上,皮影戏透露出的是它独有的一种古朴的魅力。

  长沙皮影第三代传承人何志明13岁开始学习皮影,从事皮影演艺工作有42年的时间了。他最享受的时光,就是与三五好友一起受邀为村民家里的喜事来演出。

  长沙皮影在唱腔上集聚了湘剧和花鼓戏的特点,而题材则多选自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曲目多以传统戏为主。

  一位位妆容精致、各具特色的王侯将相粉墨登场,或是金戈铁马,或是人情冷暖,唱出了一幕幕悲欢离合。

  长沙皮影在人物造型上也是独具一格,擅用不同的颜色为基调来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

同时,对于人物的身份背景和社会地位也会用一些图案的细节来交代。

  同时,对于人物的身份背景和社会地位也会用一些图案的细节来交代。

  除此之外,长沙皮影的影人在外观上也有一些区别于其他派系的特点。据何志明介绍,北方的皮影一般都是五分脸,长沙的皮影是七分脸,所谓七分脸就是可以看到两只眼睛,而五分脸就是正侧面的,长沙皮影还有一个特点,即每一个影人都是前腿比较短,后腿比较长,这样操纵起来,就可以方便腿部打开,踢开。

  活灵活现的影人赋予了皮影表演精髓和灵魂,而每一个活跃于幕布上的影人,却又是出自匠人的手艺和匠心。平日里,何志明也经常动手制作影人。

  雕刻是制作影人中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影人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是由匠人事先在牛皮上画上图案,再使用刻刀细细雕琢而成。

  雕刻好的影人关节经过细细的打磨,使用特制的颜料敷彩上色,发汗烫平之后再用绳索缀结合成在一起,就成了一个个的影人。在何志明42年从事皮影的生涯中,制作过不计其数的皮影。说到自己的这份事业,何志明透露着自豪之情。

说起对皮影事业的热爱,何志明说自己受爷爷的影响较多。说起对皮影事业的热爱,何志明说自己受爷爷的影响较多。

  何志明的爷爷何德润老先生也是一位长沙皮影戏的著名艺人,获得过国际奖项,在皮影的制作上,何德润老先生也是颇有造诣,开创了牛皮制作影人的先河。

  然而年轻时的何志明并不能理解爷爷对这份事业的热诚,为此也和爷爷起过争执。何志明讲述,在96、97年皮影戏不太景气的时候,他去跑了两三年客运,跑客运的收入比搞皮影要高很多,但是把钱赚回来爷爷却不太高兴。

  为了完成爷爷的心愿,何志明最终还是选择了拿起皮影,重新回到这一方小小的舞台。

  为了更好地继承爷爷的衣钵,何志明沉浸的皮影的世界里一干就是好几十年,为长沙皮影的传播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儿子何怀玉又接过了父亲的衣钵。

  几十年前,长沙皮影有一千多出曲目,而流传到了今天却只剩三百多出了。回想起长沙皮影昌盛的时期,何志明心中难免感慨。何志明讲述,以前去演皮影戏,有好多老人都是拄着拐杖,由家里的后辈人扶着去看戏,皮影戏最兴旺的时候,一年365天,他有三百二十多天都在外面演出,有时候一天可能还要演两场三场。

  长沙皮影正在慢慢淡出人们的生活。对此,何志明也感到很无奈。为了迎合当下受众的需要,何志明也在剧本和剧目方面做了一些改良。

  何志明创作的寓言剧在学校里受到了需多中小学生们的喜爱,平时也经常去学校开展非遗进校园的活动,每一次儿子何怀玉都会一起陪同。

  何怀玉辞去工作后,与父亲一起开设了一家皮影传习所,供大家参观了解长沙皮影的文化。在传习所的宣传方面,小何也是使用了不少现代的宣传手段,在抖音、微博、朋友圈都留下了许多长沙皮影影像。

  感受到了传播皮影文化的快乐,何怀玉更加坚定了要陪着父亲一起经营好皮影事业的信念。

  长沙皮影第三代传承人何志明也表示,他对皮影的感情很深,只要还能动 只要还能演,他都会坚持下去。